《哦,老木风箱》本身就是一篇散文,不是来自哪本书的节选。《哦,老木风箱》是一篇景状物类散文,常常作为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原文如下:
《哦,老木风箱》阅读
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学问。
它的外壳是用半寸厚的木板做成,密封严实。前后两面的侧板上,各留有二寸见方的一个“吸气口”。“吸气口”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风箱中间竖置一活动木板,周围密密地缚扎着一圈鸡毛,叫“毛头”。毛头像活塞一样和风箱内壁保持密封,它的面板上竖开两个直径约一寸的小圆孔,用来固定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小圆孔伸出风箱外,头部竖直安装一圆木柄,即拉风箱的把柄。拉风箱时,手握把柄,一推一拉,“舌头”也跟着有规律地一张一翕——“舌头”一张,外面的空气被抽进木箱里;“舌头”一翕,把吸气口挡严,木箱里的风就通过出风口呼呼地吹入了灶膛。
冬天,尤其是数九隆冬时节,风箱就成了一家温暖的心脏。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炕头上,父亲把柴火抱回屋子,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母亲不紧不慢地拉风箱,“呱嗒——呱嗒——”,给寒冷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暖意,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了特别的情韵。
临近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备各种吃食,蒸花馍,炸麻花,做年糕、漏粉条等。每逢这种情形,婶子大娘们都来帮忙,拉风箱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营生。
蒸馍馍拉风箱可是有许多讲究的。这时候,婶子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拉风箱要长拉慢推,吃匀力,均匀有度。拉得太慢,吸不进风,风力小,不起火;拉得太快,风虽有力,但吹风时间短,火力也顶不起来;用力太猛,还会别住推拉杆‘憋住气’。还有,用力方向要吃准;偏上偏下,忽左忽右,推拉杆就会罢住。”随着婶子的一推一拉,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着锅底,锅里的水开了,满屋子热气腾腾,笼罩着暖烘烘乐融融的氛围。
不多时,馍馍的香味就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一揭蒸笼,我们来不及等到冷却,捡一个轻轻一咬,齿颊生香,余味绕舌。
这种农家乐,在谁家帮忙,谁家就是年。母亲用准备好的肉、土菜做一顿丰盛的大餐,硬把亲邻留下。母亲忙着炒菜炖肉,我们帮着取碗递盘。炒菜最关键的是火候,我们小孩子把握不好。这时候,轮到父亲拉风箱了。那风箱也似乎更加热心,炭火轻吻锅底,屋子里香飘四溢。炖肉和各种土菜一样样地端上来……人们边吃边夸母亲的厨艺,母亲招呼这个应答那个:“往前坐,家常饭,要吃好,都是自家人,拿啥心哩!”她们那一张张笑脸,辉映着晾满屋子的花馍,乐成了花海。这时,室内屋外似乎弥漫着融融的春意,飘散着浓浓的年味。
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著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安徒生的风箱的故事。
风箱 :fēnɡ xiānɡ 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最常见的一种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 双动式活塞风箱——简单又聪明的发明双动活塞式风箱是能驱使空气或液体产生连续气流或液流的泵。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其提供连续鼓风的能力是我国得以在冶金术占优势达数百年之久的决定性因素。 这真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在一个其作用如汽缸的长方形箱子中,活塞被推进和拉出,将羽毛或折叠的软纸片楔进活塞的四周,以保证在其通道上既不透气又润滑 (它是近代活塞环的始祖)。箱子的两端各有一个气阀:当活塞被拉出时,空气从远端被吸进来;当它被推进时,空气则从近侧被吸进来。在向里和向外的两个冲程中,空气被吸进汽缸;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压缩部分(即在活塞的另一侧)的空气被推进到一侧室中,并在那里通过排气口或喷嘴被喷射出去。它不仅能鼓风,也能喷射液体。 它在老子的哲学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对它推拉得越多,给出的风量越大。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老子的著述时代,虽然传统上认为是公元前6世纪,最保守的估计约在公元前4世纪,哪种说法都可能是正确的。文中的第三句至关重要,因为它似乎指双动活塞式风箱的连续动作。《老子口道经》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县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这是单橐作业,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橐并联或串联的装置,名为“橐籥”,汉代又称之为“排橐”。 双动活塞式风箱是中国在鼓风技术方面最重要的发明,它出现于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制的《演禽斗数三世相书》中,刊载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相传该书是唐初袁天罡所撰着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活塞式风箱,与此类似。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欧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发明了类似的双动往复式水泵,为后来的活塞式机械打开了道路。
安徒生作品中没有风箱的故事,我在网上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风箱的故事,
风箱的故事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外婆家度过。至今还记得,每当清晨时分,从灶间传出的阵阵“呼噜”声,总把我从睡梦中吵醒,那是外婆烧饭拉风箱发出的声响。随着风箱不断抽动,屋顶烟囱冒出的团团炊烟,便会袅袅飘向天空。
这里说的风箱,是过去农家常见的一种鼓风用具,外观为长方形木箱子,长约两尺多,横截面六寸见方。两根平行的拉杆从箱外垂直插入,留在箱外的一端连着手柄,插入箱内的另一端连着块方形木板,木板四边紧箍一圈鸡毛,起着气缸活塞作用。箱子前后两端还各自开了个小风口,内侧紧贴一片活动小木板,相当于气缸内的气阀。其运作过程是,当拉杆把活塞木板向箱内推进时,前面小风口打开,后面小风口关闭,将空气从箱底左边通风道口鼓出。当拉杆往外抽的时候,前面的小风口关闭,后面小风口打开,同样把空气挤出箱外,如此反复抽动拉杆,风箱就会源源不断向灶膛内输送气流,烧旺灶火。整部风箱找不出半个铁钉,全部用木钉或卯榫,其巧妙结构充分体现先人的聪明才智。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烧火做饭除了稻草和枝叶,还用到一种叫做“拉糠”(方言谐音)的燃料,即谷子碾成大米后脱落的谷皮。每逢外婆炒菜灶下缺人手,总会喊我过去帮着烧火。记得烧稻草不用拉风箱,只要把稻草卷成小团塞进炉膛,再用火钳撩开就行,而烧谷皮就非用风箱助燃不可,需要右手拉动灶膛边的风箱,左手抓着谷皮往灶膛投去,在风箱不断鼓动下,谷皮便会火借风势充分燃烧。拉风箱很累,时间一久手臂就会发酸。说到风助火势,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种小炉具,莆田话叫“含炉”(方言谐音),体积比现在的电饭煲还要小,可以随便搬动,不同的是,烧“含炉”不用风箱,而是用扇子对着炉底通风口直接煽风。还有一种竹制的助燃工具叫吹火筒,筒内全部贯通,只在末端节骨处留个细孔,然后对着开口的一端用嘴含着吹气,气体便会从末端细孔间流出。当灶膛缺氧时柴草只冒白烟不燃烧,这时候只要把吹火筒末端伸进灶膛,对着柴火吹吹气,柴草就会重新燃起。
风箱不仅是农家烧火做饭的好帮手,亦是手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家小镇上,有一家叮当响的打铁铺,烧着通红煤炭的炉具旁边,就挨着一部呼呼作响的风箱,光着膀子的师徒俩,一个打铁,一个拉风箱,劳作非常艰辛。在上世纪全民大炼钢年代里,风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由于熔化铁水需要很高的炉温,提供氧气的大风箱就成了炼钢关键,为此人们轮流不断拉动风箱,以期炼出最好的铁水。青年人是当年炼钢主力军,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炼钢中,两人轮流拉风箱,时间久了竟然拉出情感火花,成为一段爱情佳话。
在风箱的一拉一推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学。这里有两个比喻,其一,不管风箱如何运动,箱内空间容量总是不变,鼓动风箱看似产生不尽风源,其实就风箱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得到任何实处,最后还是空空如也。人生好比风箱,无论你一生如何操劳或巧夺,到头来终是空着两手离世。其二,随着风箱的抽动,一边吸进,一边排出,这叫有得就有失,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得到某物而高兴时,却又失去另外东西;当你为失去某物而痛心时,又意外得到其他补偿。所以奉劝人们看淡世间万物,不必计较人生得与失,知足常乐才是福。
风箱不仅蕴含人生哲理,还赋予浓厚的地方文化。单从风箱叫法上讲,就很有方言特色,如莆田话把风箱称为“炉呼”(方言谐音),拉风箱就顺应说成“拖炉呼”。人们习惯把睡觉打鼾叫做“拖炉呼”,那是因为打鼾发出的“呼噜”声,如同风箱发声一样响。小时候的我更是喜欢灶间“拖炉呼”,因为风箱一响,那肯定是外婆在给我们煮好吃的。至于大家所熟知的歇后语“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指的是某人夹在矛盾双方中受气,两头都不讨好。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液化气灶普遍使用,旧时灶台告别农家,风箱也失去它的应有作用,只有某些特殊场合还能见到风箱,如乡下元宵活动,村里宫庙烧大锅饭还得用上老风箱。千百年的传统灶具,就在这风箱的一推一拉中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本文来自作者[枝逸舟]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8-162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枝逸舟”
本文概览:《哦,老木风箱》本身就是一篇散文,不是来自哪本书的节选。《哦,老木风箱》是一篇景状物类散文,常常作为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原文如下:《哦,老木风箱》阅读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
文章不错《哦,老木风箱 节选自哪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