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

网上有关“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用颜值高、演技好来解释这是聂远大火的原因,那早在12年前拍摄《雪山飞狐》的时候就该火了。

这次聂远再次大火,还真得感谢于正给了他《延禧攻略》中乾隆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讨喜了。

但同样是乾隆,放在《如懿传》中,这个角色就不可爱了,反而即使霍建华演得越好,皇帝这个角色就被骂得越惨。

在《如懿传》里,导演编剧都很讲究历史的还原性,他们希望把清朝乾隆时期的后宫女子与乾隆之间真实的妻妾相处反映出来,所以霍建华饰演的乾隆,是很能感觉出来是一个拥有众多妻妾、不愿把自己的爱唯独放在一个女人身上的皇帝。

而在《延禧攻略》里,聂远饰演的乾隆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他饰演的乾隆身上有很多有趣的点,而这些点恰恰是让观众感到十分新奇的,再加上聂远本身眼神戏带来的惊艳,就更加让乾隆这个角色丰满、好看起来。

如果说霍建华演的乾隆是一个自私冷酷、不愿相信任何人的皇帝,那聂远饰演的乾隆就是一个有时重情重义却无奈必须心怀天下、而需割舍男女之情的皇帝,有时“贱兮兮”、爱卖萌,喜欢吃醋却死不承认的傲娇男孩。

《延禧攻略》中聂远圈粉的地方有很多,在这里我给大家盘点三处:

1、鉴婊能力值Max

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帝王,聂远饰演的皇上一眼就能看出嫔妃们为了勾引他动了什么心思,不过有的时候也会常常“会错意”(误会魏璎珞在勾引他)。

一般皇上都应该是看破不说破,看自己的妃嫔“自导自演”演完这出戏,然后佯装不知情,就翻了她的牌子,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然而聂远饰演的皇上却非要“贱兮兮”地戳破,让妃嫔面子上挂不住也就算了,还让她后悔自己演了这出戏。

有一次,纳兰淳雪(后期为舒妃)在御花园唱歌,故意想引起皇上的注意,皇上是来了,可他却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唱歌,就在御花园唱一宿。”

除此之外,当尔晴故意泼湿皇上衣服,想帮他换衣服以“方便”勾引的时候,聂远饰演的皇上一眼就看穿了她的把戏。

这样鉴婊能力Max的皇上,请给我来一沓!

2、左脸是冷漠帝王、右脸是落泪丈夫

皇帝,肩负着天下苍生,是不能流露出软弱之情的,就连哭也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无论何时,他都从未落过泪,就连失去了和容音的两个孩子之后,他没有哭;听闻容音跳楼而亡时,他也没有表现出极大地悲伤。

但在魏璎珞处置了尔晴,将富察皇后死亡的真相告知皇帝之后,聂远饰演的皇帝才真正感到锥心的痛。

这时候既要哭、又要表现出帝王无情的感觉,对演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聂远眼角留下的一滴泪,被他用指腹轻轻擦去的镜头,却让无数人动容。

这个时候,他的左脸,依旧是个冷漠无情、需要为天下百姓操心的帝王;而他的右脸,却因为这一滴泪,变得柔情,是一个因为心爱的妻子离世而伤心落泪的丈夫。

这样深情的皇上,夫复何求?

3、傲娇

聂远这张脸,加上他剧中皇帝傲娇的性格,就显得更加讨喜了。

无论是明明爱着魏璎珞却偏偏不愿承认也好,还是因为吃醋、以为魏璎珞不愿生下他的孩子而故意冷落她也罢,聂远饰演的皇帝更有人情味儿,他的很多状态,观众都觉得很熟悉,就和自己男朋友吃醋了一个状态。

聂远用他的演技和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才带给我们一个有时很遥远、像初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历史人物,有时很近、像傍晚放学牵着手一起回家的男孩子。

不得不说,是《延禧攻略》里的这个角色,给了聂远一个再次大火的机会。

换句话而言,很多观众看了《延禧攻略》后,很讨厌尔晴、讨厌袁春望,也会连带着剧外的演员苏青和王茂蕾被骂。

而在剧中很喜欢的傅恒、魏璎珞、明玉、富察·容音和乾隆,也会让观众直接把他们带入到演员身上,从而喜欢上戏外的演员。

别只盯着《大秦赋》,4部历史正剧值得重温,全是高分大剧

(六十 三 )神仙奈若何

徽宗是一个太平天子,他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心所欲。国家的大事小情内政外交,徽宗皆以玩儿的心态面对,想起一出是一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听着谁的主意顺耳就按谁的办法去做,凡事没有定法。等到把事情做坏了,玩儿不转了,就求助于神仙,希望神仙能拉他一把。

当然,之所以做了皇帝,他自认为受到了上天眷顾,自然对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产生迷信,访道求仙就成为皇帝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皇帝对于神灵的求助无外乎干旱求雨,洪涝求晴,传宗接代,保佑平安等,这种行为好歹有着为百姓着想,祈佑家国平安的目的。

在人类科学知识匮乏,还没有掌握多少气象知识的时代,帝王这样做,不管效果如何,往往还能赢得民心的支持。

对于帝王而言,他们与神灵打交道的初衷说是为了王朝风调雨顺,倒不如说是为了自己。

病了祈求康复,死了祈求超升,活的安逸祈求长生不老,做了皇帝祈求永远做定皇帝。

帝王掌握了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在他们看来,与神灵沟通的优先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甚至认为他们本身就是神灵的代言人或者就是神灵本人。

徽宗在位二十多年,一帮马屁精的中间从来就没有缺少方士的踪影和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

郭天信本是太史局的一个隶卒,有一次在皇宫门口见到端王退朝回家时候的气派场面,不由得感叹道,端王有做皇帝的气派啊!

《宋史》记载原文是“王当有天下。”我认为是郭天信年纪轻,没见过世面,不知轻重,满嘴跑火车,把端王的排场当做皇帝出行来赞叹了。

如果郭天信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了如史书记载的话,那不是在咒哲宗皇帝死吗?被人听了去告他一状,郭天信还有活命吗?

端王继位做了皇帝,郭天信一句不知轻重的话,被描绘成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被一群马屁精汇报上去,竟然得到徽宗封赏。

这件事情极大地鼓励了旁门左道之人,于是搞出来更多的神神道道的事情去皇帝那里邀功请赏。

有一个叫王老志的人,自言吃了八仙之一汉钟离送他的丹药,学到了仙术,于是就开始摆设卦摊帮人预测凶吉,给人指点迷津,其卦技被传的神乎其神。

太仆卿王亶听说有这么个人,就把他召到京城来,安排进蔡京府中坐馆算卦。

据说王老志曾给皇帝写过一封信,徽宗拆信展读,信中竟然提到了他去年秋天时候和乔贵妃与刘贵妃床笫缠绵时候的私房话。徽宗心想,这样隐私的话语没有第三个人听到,怎么可能传出去?王老志竟然能够把这样的私房话写在信中,一定是有些本事的,就信了王老志的法力,赐他一个“洞微先生”的封号。

王老志能够洞晓皇帝的私房话,其实也不稀奇。想想他在蔡京家里坐馆算卦,蔡京早已把徽宗身边的人用钱买通了,恐怕乔、刘二妃也早已中了蔡京的“糖衣炮弹”。蔡京想要什么样的情报,只要肯出钱,还缺消息?

再说了,徽宗认为很隐秘不会有第三人知道的事情,却难免隔墙有耳。贵妃身边的侍女、太监,哪一个会和钱有仇?这些人早已经把皇帝出卖了无数次,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只有皇帝自己蒙在鼓里而已。

王老志本是蔡京一伙,要算出皇帝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是算出他会遇到什么,说些什么都不稀奇,皇宫中人人都有演戏的天分,反正有钱就能雇到演员。

只知道过去算不得本事,知道未来的才叫神。朝中大臣听说有这么一位神人,纷纷来问事求签,王老志就胡写乱画一番来应付,谁也不知他说些什么。等到将来事情发生尘埃落定了,再循着事情的缘起来看王老志的卦辞,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据说王黼他爹做临川令的时候,曾找王老志给王黼算过卦。

王老志在一张纸上写了“太平宰相”四个字,随后又涂以墨色,然后说:“天机不可泄露。”

王黼的爹本来不是什么好鸟,王老志看是官家人,不敢招惹,自然是多说好听话给人听,但又怕招惹是非,犹豫不决,以天机不可泄露来搪塞。等到后来王黼被革职查办,人们竟然意会是王老志真的拥有神力,通晓未来。当然这里面有更多事后人们的附会痕迹。

王老志能知过去未来的消息不胫而走,上门求签的络绎不绝,蔡京担心拆穿西洋镜,就让王老志停止给人算卦,还郑重其事的给皇帝上书,让皇帝下旨批准这事。

蔡京和王老志真是演戏的料,他们不光演技好,而且故事编的好,安全的招摇撞骗,安全地抽身走人,还不留任何破绽。要说真有神人,他们应该都是神人。

不过,徽宗身边最牛的神人还不是郭天信、王老志。与林灵素比起来,这俩人只能算小虾,小鳖之流。

林灵素的演技更是出神入化,他把话儿讲的天花乱坠,把魔术演得眼花缭乱。

林灵素第一次觐见徽宗,惊叹道:“哇!这不是神霄玉清王吗?我当年侍候玉帝的时候见过陛下呀!”好嘛,一句话既把皇帝抬到了位列仙班,也把自己与神仙的密切关系摆出来。

徽宗听有人说他是天上的神仙,心里那个美啊,甭管这个人是个假大仙还是真骗子,会说话儿就是好人,心里先就喜欢上了这个老道。林灵素的一个马屁拍下去,徽宗那个爽啊!

徽宗即是一个戏迷,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客串演员。遇到一个演技派,自然而然就全身心投入表演,他随着林灵素的话头开始表演。

徽宗说道:“怪不得朕看着你眼熟,原来咱们是故人相见啊!记得你当年骑着一头青牛,不知你的牛哪里去了?”

林灵素机巧地答道:“贫道的坐骑在外国寄养着呢,不久就送回来了。”

既然把皇帝说成神仙了,那神仙的身边应该都是得道之人。

林灵素谁也不想得罪,接着继续神侃,指着蔡京说:“这位是左元仙伯。”指着王黼说:“这位是文华吏。”然后接着说:“他们两位可都是侍候过玉帝的神仙哦!”

林灵素对陪在徽宗身边美若天仙的刘贵妃道:“贵妃是天上的九华玉真安妃,是仙女下凡呐!”

一通马屁拍下来,林灵素把陪同在皇帝身边的人一个不漏,人人给安了一个天上的神仙职位,全部讨好了一把。就是童贯和梁师成两个大太监都被说成是天上的仙官。

徽宗被拍得舒坦极了,心里就想,怪不得有这么多人围着我,听我的话,不敢有半点违逆,敢情我真是天上的大神仙啊!这事可是敲定了,有人给佐证呢!

过了不久,高丽国恰巧进贡一头青牛,印证了林灵素青牛寄养国外,不久就会送回的话,满朝文武大惊失色,直把林灵素当做仙人敬拜。

徽宗既然与林灵素是故交,又都是天上的仙人,于是赐他“通真达灵先生”的道号,赏赐他金银财宝无数,还支持他在汴梁城里开坛讲道。

林灵素开坛讲法,来听讲的每人赏钱三百文,老百姓听说有这样的好事,盘个发髻包块青布装作道士就来听讲,每人都能得到三百文的听课费。这比满大街跑着做生意,下田里干活来钱容易多了,所以来听讲的人摩肩接踵,场面甚是宏大。

林灵素花着皇帝的钱开讲坛,每次的花费都在数万缗钱,每到林灵素开讲,汴梁城中定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徽宗最喜红火热闹,见老百姓这么喜欢林灵素,都来听他讲道 , 认为林灵素很有道行,也坐下来听讲。

林灵素口才不错,脑子好使,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清楚,还讲的诙谐生动,经常引得听众哄堂大笑。开讲人和听讲者之间的互动也做的非常到位,就是徽宗听到开心处,也是很陶醉地哈哈大笑。

林灵素年少的时候,跟着师傅学佛。师傅脾气不好,估计他自己也淘气,经常遭师傅打骂,于是愤而弃佛学道,从此与佛家结下了梁子。等到他发迹后,就想出出心中的恶气,就给崇信道教的徽宗出主意,要灭佛兴道。

徽宗本来耳根子就软,林灵素讲佛家的坏话多了,他也就动了心思,尝试着要对佛家动手,但那时候佛教已经深入民心,从朝廷到民间阻力重重。

佛本身也是一尊大神,灭佛是大事,徽宗虽然自认为是神仙,但也没有胆肥到敢于神仙打架。

徽宗也想试试自己的法力,无奈信心稍有不足,犹豫不决不敢下手,就把这件事搁置下来。

但林灵素不甘心,他打着皇帝的旗号,把能够得着的,京城附近寺庙的僧人召集起来狠狠羞辱一番,然后还让他们留起头发,换了僧服,竭尽羞辱之能事。

林灵素得到皇帝的支持,势焰汹天,不可一世。气焰最盛的时候,林灵素手下曾经有二万多弟子,日常出行、讲道的时候,其排场堪比宰相、枢密使,人称“道家两府”。

林灵素有皇帝老儿的支持,钻营投机求官求利的人就走他的门子,给他送钱送物,谋求做官和升迁,林灵素有求必应,没有让求他办事的人失望过。于是,他的名气就更大了。

林灵素的气焰越发嚣张,出行迎面与太子相遇,也毫不避让,真把自己当成了天上的神仙,要压太子一头。

太子看这个人如此不懂礼数,就跑他爹面前告了林灵素一状,徽宗听说老道对自己的儿子不恭敬,心中难免不愉快。

林灵素的道法到底如何呢?据说徽宗曾经派他去祈雨,他做了一场又一场法事,好不容易才求来一场小雨,根本解决不了京城周边的旱象。

蔡京就参他一本,说他欺妄天听。徽宗对林灵素的热情还没有消减,并没有把蔡京的话当回事。

林灵素虽然求不来雨,但还是有些绝活的。据说,他口里能吐出五彩祥云,祥云里还飞着仙鹤、金龙、狮子等祥瑞之物,颇有些神通的。

如今看来,林灵素可能是会一些杂技魔术之类的玩意,他到处炫耀,在那个时代足以震慑所有的人。人们真的以为他是神仙下凡,就是皇帝也对他深信不疑。

不过,人聪明过头了,就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了。林灵素虽然学道出身,但并没有修炼到清心寡欲,内心不可遏制的私欲,把他推着现出原形。

汴梁城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围困京城,徽宗派林灵素上城门楼做法退水。

林灵素才到城墙下,应征而来加固城墙的民夫听说妖道来了,认为是他做的坏事太多,才招来了洪水,拾起夯土的长木头喊叫着要揍他。吓得林灵素撒腿就跑。

徽宗听说这件事后,才知道林灵素不得人心,已经招致民怨。先有太子控诉,后有百姓忿怨,徽宗不得不认真想想林灵素这个人了。

用谎言编织的假象,轻轻一触就会破灭,一旦被皇帝怀疑,林灵素就无法在朝廷立足。不久,徽宗就把林灵素赶出了朝廷。

林灵素的神话破灭了。

但徽宗仍然认为自己是玉帝派来人间救苦救难的神仙。所以,他送走这个神仙请来那个神仙,身边一直就没有离开过神仙。

他内心的迷信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走向。

到了金人围困汴京的最后时刻,他的儿子钦宗竟然相信术士的鬼话,派一个自称能请动阴兵的骗子在城门楼上做法要打退金兵,结果让金兵一个冲锋就攻克毫无防守的汴京外城。

靖康之变,徽宗的神仙光景彻底结束,从神龛上一头载下来,所有的荣华富贵摔个粉碎。

神仙拿他也没有办法。

《天盛长歌》大结局有什么槽点?

等了许久的《大秦帝国之天下》终于播了,虽然观众对此剧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秦赋》(改名后)是一部制作精良的 历史 正剧。

若非要挑毛病的话,那赵姬、公子傒、嫪毐的个别戏码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其次,张鲁一的演技没问题,可他最好晚点上线,少年嬴政也应该找个年轻演员来演。

不过,在一众烂剧的衬托下,《大秦赋》的缺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然有忠实的剧迷表示它不如前三部,但这也是因为大家的期待值太高了。

说来,观众无需只盯着《大秦赋》,即便市面上的偶像言情剧颇多,可仍有许多值得重温的 历史 佳作,今天笔者就要推荐4部高分大剧,其中于9年前开拍的《王阳明》已在韩国播出许久,此剧最终凭借高质量的剧情拿下豆瓣9.1分。

《王阳明》的投资金额并不高,剧组既启用了老戏骨,又请来了新人演员,比如朱一龙,当年的他刚刚出道就出演了爱玩的小皇帝朱厚照。

第一主人公王阳明则由陆剑民扮演,也就是《汉武大帝》中的大将军卫青,导演陈晓雷在正式拍摄前打磨了剧本三年,几经易稿,方才定下,整部剧的台词几乎全是大段大段的道理,但并不枯燥乏味,如:恶不积不足以身首异处,善不积不足以扬名天下。

演员陆剑民的台词功底深厚,一字一句皆能被他念出古韵,而 历史 上的心学大家王阳明可以说是牛人一个,基本上拿着杰克苏的剧本,奈何有关王阳明的影视剧太少,喜欢明朝题材的观众们自然不能错过这部剧。

另外,老戏骨魏宗万、周海媚出演亮眼的绿叶配角,演技派对戏,可让观众沉浸式追剧,庙堂之上百官争辩,抑扬顿挫的台词配合动作呼吸,你能感受到独有的朝代气息。

编剧对皇帝朱厚照的刻画也极为细腻,他是拥有现代思想的反叛者,表面糊涂,实则门清,他说:“朕死之后,肯定被冠上百年不遇的昏君名号,但做圣人是你的志向,而朕只想玩一辈子,只想远离那冰凉的椅子”。

有人说《王阳明》的剧情有点拖沓,放在二十年前只是一部普通的 历史 剧,想来确实如此,若要客观评价的话,此剧的评分应在8分左右。

第二部 历史 剧则是—《苍穹之昴》,它比《甄嬛传》早上线一年,虽然关注度不如后者,但此剧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清宫佳作,而且《甄嬛传》里的许多首饰珠宝都是《苍穹之昴》用过的,当然,此剧可不是纯正剧,它应是具有正剧范的清代 历史 剧。

饰演慈禧太后的演员田中裕子实力不俗,她远看着慈眉善目,瞧近了看,却让人不寒而栗,有一种别样的凉薄感。

整部剧的拍摄手法与《大明宫词》有些相似,既梦幻又真实,造型、布景、调色也尽力往油画上靠,一个字美,但这种美带着颓废、压抑感。

配角周一围眼神锐利,气场强大,阚清子饰演的年轻版慈禧略带生涩感,但年纪、外形的优势弥补了演技的稚嫩。

怎么说呢?作为一部 历史 剧,剧情起伏只是吸引观众的一个卖点,最重要的还是编剧、导演对 历史 的客观见解,而《苍穹之昴》显然做到了,此剧的台词常让看客拍案叫绝。

在剧集最后,光绪望着落日的余晖喃喃自语道:“朕用十年证明自己不行,而圣母皇太后同样不行,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天下,其实你手握的不过是紫禁城这一亩三分地……”。

第三部 历史 剧是—《大风歌》,这部剧的知名度不高,播出期间还撞上了同一 历史 题材的《美人心计》,但在笔者看来,两者不好作比较,一为正剧向,一为言情风。

《大风歌》整体制作精良,不论是服装,还是妆容、布景,都舍弃了精致奢华的现代风格,编剧也极为谨慎,基本上按照史料编写,如:汉惠帝废挟书令。

身为主角的汉文帝刘恒,不再是贾谊笔下那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君王,而是励精图治的理想帝王,演员刘牧的表现颇为惊喜,从形象到气质,皆深得我心。

最后一部 历史 剧是—《朱元璋》,此剧于2006年播出,距今已有14年,在那个时候,剧组经费不足,所以前半段的武戏简单且随便,演员的装扮也不够考究,但这部剧最大的优点是—人物塑造饱满有力。

胡军把朱元璋的那股狠劲拿捏得极为到位,集明君与暴君于一人,既刚毅果决又喜怒无常,编剧朱苏进还贡献了一个网络热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

对于朱元璋这一 历史 人物,陈宝国版严肃,李立群版透着霸气,而胡军这一版得其精髓,不仅神似,而且有几分怒时如阴的帝王情绪。

这部剧的配角也非常出彩,马皇后精明能干,被推进欲望中心的刘基身陷泥沼。

如果《朱元璋》的剧组经费够用的话,再好好打磨一下武戏与道具,那么此剧的评分还能再涨。

回顾这四部 历史 剧,笔者发现十年之前还是有很多精品剧集的,没想到现在已经找不到几部真正的 历史 正剧了,所以,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70集的天盛长歌看下来仍觉得不够,期间各家谋略争斗言语交锋实在有趣不提,如**般的色调与精致服化道以及恰到好处的空镜也不说,凤知微和宁弈的爱情克制而厚重则是最大的看点。从一开始欢快活泼的小裁缝,到后来次次以命相护的六皇子,法场砍头拿着赦命诏书一骑绝尘赶来,得知有难抗命从战场风尘仆仆狼狈不堪地提着叛军人头回京救她,甚至愿意放弃成王,愿意放弃自己的性命。

而知微也的确值得楚王倾心于她,男装清秀俊朗,女装大气柔美,谈吐间进退有礼,聪明且精通谋略,赫连铮一个金狮王可以为了她一句话与天盛为敌,可以陪她赴死。“只要我一息尚存,定保你一世平安。”顾南衣一个不懂情感的绝顶高手,因为凤知微而体会了世间冷暖,从此会哭会笑,有了心。“顾氏南衣,唯凤知微为主,不离不弃,九死不悔。”其实天盛长歌里每一位都是妙人,说上三天三夜都分析不尽啊。

“在这世上除了你,没有什么能让本王开心的。”

“就算去天涯海角,我会找到你的。”

“我发誓,此生此世绝不与宁弈婚配。若违背此誓言,我凤知微将魂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知微,我们错过了。”

“宁弈,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道别。也许你我之间,只剩下道别了。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好好地道过别,永别了。”

最后一场与七皇子宁齐的对峙戏里,宁弈悲伤又大半是淡漠地缓缓走出来,一言不发轻轻阖眼,再开口时已自称为朕,镜头转到凤知微看不清表情的侧脸,这么多年的争斗和鲜血,也换不回小狸猫和小裁缝再回到当初。

“如若有来生,我们做个普通人吧。”

“尽管余生慢如刀割,朕却不能一刃了之,随你而去。皆因这世间,尚有你我之心愿未曾达成——令这天下再无暴君之政,法度之昏,贪渎之耻,良民之冤。到那时,宁弈便可含笑去见你。”

终究是做了一场错的千秋梦。

今年夏天怎的都是些意难平呢。

关于“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又安]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7-11579.html

(15)
又安的头像又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又安的头像
    又安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又安”

  • 又安
    又安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又安
    用户073003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聂远为什么能够凭借《延禧攻略》再次大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