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是谁制作的

1、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先进的农耕思想。

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出自东汉班固由会议的成果而写成的《白虎通》。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神农根据天气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区别,制造了耒耜(远古时期的农具)来教百姓耕种。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3、《白虎通》简介

白虎通,书名,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朝廷召开白虎观会议,由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陈述见解,“讲议五经异同”,意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汉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一书,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向来被视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此书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

神农氏根据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以及地势条件的便利,制作了耒耜(类似于现在的犁)等农具,教万民从事农业耕作。

出自——《白虎通义·号》

“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

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

扩展资料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

《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来自作者[丁兴敏]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8-22646.html

(9)
丁兴敏的头像丁兴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丁兴敏的头像
    丁兴敏 2025年08月25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丁兴敏”

  • 丁兴敏
    丁兴敏 2025年08月25日

    本文概览:1、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神农先进的农耕思想。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出自东汉班固由会议的成果而写成的《白虎通》。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 丁兴敏
    用户082510 2025年08月25日

    文章不错《耒耜是谁制作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