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造或者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我们通常叫作钟鼎彝器,钟为乐器,鼎为礼器。
铜是古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古人以铜为金,因此就有了金文的称谓,还可以叫做吉金文字。金文原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款识文字,它记录了青铜时代的文明,同时也汇聚着先秦书法的渊簸。这里说的金文限制在先秦,是狭义上的金文。
金文其实涵盖的范围很广,有商周金文,有秦汉金文,以商周金文为大宗。黄惇先生《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中有:随着战国后期青铜器的衰退,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越来越少。到了秦代,除诏令、符节上的文字稍多外,“物勒工名,以考其诚”逐渐发展为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征。
秦代石刻文字,在秦代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秦汉石刻兴起之后,以碑刻为主,金文渐少。碑石的刻制和铜器铭文的铸造或者凿刻是要容易的。汉代金文也只是记些年月工名而已。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1] 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zhòu)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昆皓呀]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8-224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一只昆皓呀”
本文概览: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造或者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我们通常叫作钟鼎彝器,钟为乐器,鼎为礼器。铜是古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古人以铜为金,因此就有了金文的称谓,还可以叫做...
文章不错《书法中金文的来历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