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中国历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回顾整个东周历史,历史学家通常将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种说法则是前770年?前403年)。春秋开始于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的结束时间,历史争论不同,但主要时间有三大传统强国的颠覆与衰落,包括楚国都城郢被吴国攻克(楚国短暂灭亡)、齐国陈氏取代姜氏、已经三家分晋,标志春秋时期的结束。
至于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结束,也就是约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可以称得上分裂最为严重、对抗最为持久的历史阶段之一,类似的历史时期还包括三国、南北朝等。
那么,既然东周历史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
从表面上来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至少在一百个以上,而到了战国时代,除了秦楚燕赵魏韩齐这七个国家,也就仅存卫国、宋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国。
如果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战争来讨论。在整个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主要属于称霸战争。尤其是对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而言,称霸而不吞并土地、人口成为了基本原则。而且还牢牢控制了秦国进入中原之要道,可谓是周王室的结实屏障;秦由于崤函之道被晋国控制,就一心开拓西方之地,与戎狄做着持续而顽强的斗争;楚国实力最强,一心想要颠覆周室,不过就算是楚庄王时期,楚国有着非常难得的机遇,依然还是因为?在德不在险?的价值观所束缚,没能走出最后一步。换而言之,对于春秋这个历史阶段,所有的战争都不能忽视?周王室依然是老大?这个基本事实,因此任何战争都要或多或少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这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战国阶段,诸侯国内权臣叛乱不止,各国的军事斗争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一切均以争夺地盘为目标,礼乐已然完全崩溃。其后各国更是相继僭号称王,周王室已经完全丧失了从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终被秦军轻易消灭。
笼统的说,面对仁义道德,西周时代是遵而行之,春秋虽然已经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终究还是言而顾之的,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舍而弃之了。在这背后,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的崩溃,更能窥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的本质。
春秋时期有108个国家.
齐、晋、秦、楚、陈、吴、越、韩、赵、魏、宋、鲁、卫、郑、钜、邾、杞、杨、蔡、剡、任、藤、费、倪、曾、缯 、邳、巢、随、钟吾、刘。
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
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魏、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
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四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八国。
扩展资料:
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1、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
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2、宋国
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今河南商丘)。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
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
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
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
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公元前487年,宋景公出兵灭亡曹国。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推行王政,使宋国再次强盛起来。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趁机举兵灭宋。
3、晋国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
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百度百科-春秋
关于“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沛岚]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8-1391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沛岚”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文章不错《为什么历史上要把春秋和战国分成两个部分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