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

网上有关“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推翻了以前郭沫若给司母戊鼎起的名字,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1959年,青铜鼎被调运至北京,并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内。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在观赏完青铜鼎之后,根据鼎内的“司母戊”三字铭文,给青铜鼎起名为“司母戊鼎”。

1976年,在安阳的殷墟发现了商代的妇好墓。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一件“后母辛鼎”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后母辛鼎无论是在形制、铭文、还是鼎身上的纹饰方面,都与几十年前出土的司母戊鼎极其相似。由于司母戊鼎与后来出土的后母辛鼎是同一时期的鼎,因此,有专家认为“司母戊鼎”应该改名为“后母戊鼎”。

专家学者对“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的争辩

对于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这件事,学者们分成了两派。将其称之为司母戊鼎的一派专家认为:“司”字在当时与祭祀的“祀”字同音同义,“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那么,“司母戊”这三个字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司”这个字在当时与“后”字写法相同,“司”可正写,亦能反写,向左则念“司”,向右则念“后”;另外,结合妇好墓出土的后母新鼎,“后”这个字与“皇”字连起来,则有“皇后”之意,是一种尊贵的荣誉,因此这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鼎史的“司母辛方鼎”

无论是司母戊鼎还是司母辛方鼎,都是以青铜器上的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东西是同样的东西,区别在于叫法。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体积重量较大,现在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说这个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戊所制作的,是商周时期的智慧结晶。司母戊鼎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这个鼎在出土的时候,里面的内壁上有写着?后母戊?三个字。

在大鼎重新出土后不久,特派员邵慎之赶到河南安阳进行了实地采访。在首发报道中,把鼎内的字进行定名。但是对于这个鼎的命名的争论一直没停。因为鼎内写的字体用两个字都可以套用。鼎内的字的形状,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的用字都存在正反通用的情况。有可能是?司?字,也可能是?后?字。

有个说法,说鼎里子的写法的确应该是,而不是分开来。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戊鼎?。因为对比甲骨文的随意,金文比较正规,?后母戊鼎?的叫法跟合并的叫法比较类似。

司?在古代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有统治、管理义。?后?在古代有君王、了不起、收人尊敬的意思,?后母戊?能理解为王后母亲戊的意思,在释意上更符合语句的使用。

经过多重考虑,2010-2011 年基本建设完成改扩建工程以后,国家博物馆在出版图录和专题展览中将原来的?司母戊鼎?的叫法更改为?后母戊鼎?。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就是?司母戊?意思就是?祭祀母亲戊?。现在大家叫?母鼎?也已经习惯了。

除出土了司母戊方鼎以外, 河南安阳于1976年,在安阳殷墟还出土了“司母辛方鼎”,是两件,一件高80.05cm,重117.5kg;另一件高80.1cm,重量差不多;器壁角和足饰扉棱。器身与足饰兽面和乳丁纹.和司母戊方鼎形式相同;就重量而言,是仅次于司母戊方鼎的商代大鼎,成鼎年代早于“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意思的是,“司母戊”和“司母辛”中的“司”字或译为“后”,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母后戊”和“母后辛”了,那都是商王为祭祀母亲而专门铸造的,“戊”和“辛”分别是两个王后的名字,大致商代还存在母系社会的遗韵吧。同时似乎也说明在那时候,鼎还具备大锅的用途。

关于“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慕苏唯成]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7-9522.html

(14)
慕苏唯成的头像慕苏唯成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慕苏唯成的头像
    慕苏唯成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慕苏唯成”

  • 慕苏唯成
    慕苏唯成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由...

  • 慕苏唯成
    用户072708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司母戊鼎为何改名后母戊鼎》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