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症候

网上有关“阳明病症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阳明病症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9.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当这个人还有恶风脉浮缓的状态,代表邪气还在表,还没完全跑到阳明,这时候不能着急用下法,病还没到位,用了下法会腹满,小便难。当肠胃的消化机能都没有了,被打坏了,肠胃道不会吸水,吃了什么东西就一兜水胀在这个地方,尿也尿不出去。所以治疗太阳病要快,阳明病越慢用下法就宁可先等一等,除非有特殊情况,需要急下存阴的,再不下病人就烧干了,就要赶快下。有些阳明病的来路是中风,有些是中寒,在太阳病的世界里要辨别桂枝汤跟麻黄汤的症状的时候用的,但用在阳明篇的中风中寒时,其实是会有勉强。这个人受了风邪,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如果是比较有实热的病证,会比较喘,因为是在说一个比较轻微的三阳合病的症状。为什么会说它有三阳合病呢?因为它本身有脉浮恶风的现象是太阳,然后又有腹满发热微喘,又是燥屎要开始形成的调调,以这个调调来看是很接近阳明病的调胃承气汤证,还有少阳的口苦、咽干。但阳明病下午会口苦,也会有咽干,嘴巴渴,有热化的迹象,但这个病邪还没有完全到位就还不能着急用下法。如果是在这样的主证下,脉浮会渐渐消失,恶风的感觉慢慢转化成烦,发热的感觉,就可以归并到调胃承气汤证了。

9.13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如果得了阳明病的人,吃得下饭,代表这个邪气是风邪;如果吃不下饭,代表邪气是寒邪,这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寒,不是外面进来的麻黄汤证的邪气。比较方便的说法是阳明病也分为寒与热。

9.14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的力量来自于消化道,它为了抵抗病邪,把能量从消化道抽走了,一旦脾胃停摆了,不抽水了,就没有水变成小便了,就会小便不利,当阳明区块处在抗敌发热的状态的时候,这个人会发烧,大肠会被烘干烘热烘出干燥的大便,大便就会不通。这时不要急着用下法。这里只是一兜冷水没有消化掉的状态。“别水谷”是在消化的时候把食物分解掉,一得了阳明病,本来就寒的脾胃整个关机了,里面的食物都混杂在一起,都没有消化掉,这一团是可以让人拉稀的东西,就被一坨干大便塞住了,这个就叫做“固瘕”的状态。太阳传阳明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什么?太阳的脉变成长条绷紧的时候是葛根汤证,葛根浮长表阳明,是一个标准的邪气往阳明经上面走的一个走法,它再发展下去就会变成阳明热证,就是所谓的白虎系的汤,白虎系的汤是热在肌肉跟阳明经,白虎是中焦热,栀子汤是上焦热,猪苓汤是下焦热。它这一条没有牵涉到大便干不干,可能还在拉稀。腑病是调胃承气汤证往大承气汤证走,一开始是聚在消化轴上,大便快要燥结,用调胃承气汤。会感觉到那个热已经开始往核心内聚了,越烧越干,最后变成大承气汤证,这个可以称为腑传,也可以称为燥化。那阳明病有没有寒化的?固瘕是大肠燥了,但脾胃寒到了,甚至寒化是会跟杂病混合在一起的,那除了燥化、热化跟寒化之外,还有一路非常重要的是湿,阳明发湿病的时候,湿寒或者是湿热蓄结在一起,会形成黄疸病,所以黄疸病也是阳明病一个湿化的发展方向。像湿化的阳明病,比较牵涉的是消化轴的肝胆,不是少阳病,又不是厥阴病,他是在阳明病的主症框之下发生的肝胆病,是算到阳明,没有牵涉到厥阴区跟少阳区。关于黄疸,有一个是溶血性的黄疸,大便是正常的颜色,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有一个是胆汁出不来的黄疸,胆管塞住会得肝病,大便不黄,可用茵陈蒿汤。阳明病的人是很讨厌人的声音跟火的声音,并且听到木头的声音就会吓到。阳明病湿证

9.15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的人一开始想要吃饭,但这个人的水路不通导致小便不利,大便没办法拉稀,说明肠胃还是可以吸水的,只是吸到的水没有送到膀胱那里。然后这个人骨头关节酸痛,一阵一阵发热,可用风湿病的甘草附子汤,这个人是阳明的湿病,可能是肌肉里头有湿气,身体里面到处都有湿气,影响到了身体的水的运化过程。之后这个生病的人有湿气又刚好发阳明病,忽然之间情绪非常的躁动不安,就“哗”飙出一身大汗就好了。身体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跟能量,让自己有足够的抵抗力把湿跟水都“啪”一下逼出去。

9.16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中午十二点是正对到午时,下午两点是未时,四点是申时,六点是酉时,八点是戊时,这六个小时的时间带,申酉戊,跟阳明区块有关系的病发作得特别激烈的时候,同时是阳明区的作战能力最激烈、最旺盛的时候,代表它阳明的能量都归聚在这边,这个时候最容易好。六经病的欲解时必须要拿阳气的量来解释,阳气最多的是太阳,所以是中午;阳气其次多的时间是阳明,在黄昏;阳气比较少的是少阳;那更少的是三阴了,是在半夜的时间,所以三阳病的欲解时跨的时间带很大,三阴病跨的时间带很小,很明显是跟阳气量是呈正相关的一种排比方式,而不是跟所谓的五行八卦来排比。

阳明病的性质是

急下指征为阳明病发热汗多。其病机是阳明热盛,燥屎内结,迫津外越,汗出过多,津液外泄有不尽不止之趋势。

1、少阳阳明解释

是指患者既有少阳证症状,又有阳明证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潮热汗出、便秘等。

少阳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少阳病与三焦、胆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一般出现少阳病时,患者口腔、五官孔窍会有明显不适感,如口苦、咽干、目眩等。

阳明病包括经证和腑证两类,阳明经证是病邪入侵胃中引起病变,常有壮热、汗出、恶热、烦渴舌红等表现。阳明腑证是病邪入侵大肠引起的病变,常有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搏沉实等表现。

2、出处

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病证名,指伤寒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

《伤寒论》介绍及影响

1、介绍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2、影响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和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

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阳明病之汗出濈濈然是指

阳明病的性质是:

1. 发病机理:

阳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外邪入侵体内,经过表里两层的抵抗,最终被阳明经吸收有关。外感邪气在体表未能被解散时,进入阳明经腑脏,被脏腑吸收,引发内热,从而出现发热、口渴等症状。

2. 证候特点:

阳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脉浮大等。此外,患者可能还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严重症状。

3. 病机转变:

阳明病的病程呈现出“表里转换”的特点。初起时,邪气在体表引起寒热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邪气逐渐深入体内,由表及里,病情逐渐加重。

4. 辨证治疗: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攻邪必和,下气为主”。早期,宜解表、发汗,以祛除外邪;中期,宜清热泻火,通利大便,以解内热;晚期,宜扶正祛邪,营阴降火,以促使病情好转。

5. 预后及并发症: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阳明病患者的预后。如果阳明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演变为其他中风证候,甚至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总的来说,阳明病的性质是一种外感邪气侵入体内,引发体内实热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中,对阳明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时辨证施治,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病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这句话是指阳明病患者出汗较多,且出汗的状态较为急促、连续不断。

阳明病之汗出濈濈然是指阳明病患者出汗较多,且出汗的状态较为急促、连续不断。在中医学中,阳明病是一种外感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多汗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阳明主受纳饮食,为水谷之海,气血津液皆源于此,故阳明为多气、多血、多津、多液之腑。当热邪侵袭阳明时,正邪相争,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总有进退之机。相争的结果,正胜热减则汗少,邪胜热加则汗多。

要注意的是,阳明病之汗出濈濈然只是阳明病的一种症状,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关于“阳明病症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芷柔]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7-7543.html

(10)
芷柔的头像芷柔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芷柔的头像
    芷柔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芷柔”

  • 芷柔
    芷柔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阳明病症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阳明病症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9.1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

  • 芷柔
    用户072510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阳明病症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