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

网上有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的字面意思: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全诗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最能提现作者的感情了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扩展内容

重阳节的来历:传说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瘟魔给他的家乡带来一场大瘟疫,他的父母因此病死。他到东南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艺。桓景拿着师傅给的降妖青龙剑,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了。”并且给了他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他把茱萸叶、菊花酒分给大家,瘟魔不敢近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从那时起,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

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孝伊糖]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lan/202507-4313.html

(14)
孝伊糖的头像孝伊糖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孝伊糖的头像
    孝伊糖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孝伊糖”

  • 孝伊糖
    孝伊糖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孝伊糖
    用户072112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