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教堂属于天津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坐落在三岔口一带海河北岸的望海楼教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玩的地方。这一带车船交汇,商贩云集,是水陆交通的要道。望海楼的旁边,还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观、望海寺等庙宇。
望海楼在河北区狮子林桥旁口,原名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所建。1870年6月,因法国天主教会拐骗残害儿童,教堂被天津人民烧毁,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火烧望海楼,是一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反帝斗争,史称天津教案。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却杀害了16名爱国群众,赔银40万两。1897年法国天主教会重建教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第二次被焚。1904年第二次修复。原建的教堂系仿巴黎圣母院形式,为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正面有3个塔楼,呈笔架形状,中间为钟楼。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震损严重,1983年修复。望海楼教堂已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教堂是1869年6月法国天主教徒在租界外三岔口处修建的,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也叫天主教大会堂或胜利圣母堂,砖木结构,高10米,长30米,宽10米的,平面呈长方形。除塔楼外大部分建筑为二层,青砖墙面,尖拱式门窗,入口两侧设有扶壁,内部有三道通廊,中廊稍高,侧廊次之,属巴西利卡型。另有平顶的塔楼,后来又在礼拜堂四角设立了小角楼。教堂具有哥特风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使法国获了在中国各省租买地和建造自便的权利。1862年,法国攫取了望海楼一带方圆15亩地方的永租权。1896年12月,法国传教士谢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观,在原来地基上盖起一座规模可观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呈长方形,前边有3个钟楼,仿佛3个笔筒。法国传教士给这座教堂取名为圣母胜利之后堂,并将此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钟楼正面的大理石上。当地人称这座教堂为望海楼教堂。
1870年夏,与望海楼教堂仅有一河之隔的仁慈堂三、四十名儿童,由于法国传教士和修女的虐待,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随后,这些儿童的尸体被胡乱地埋在荒野里,不少尸体露出地面,遭到野狗争食,四肢离散,惨不忍睹。当时,天津又发生几起拐骗儿童事件,罪犯被抓获后,都供认受望海楼教堂教民的指使。于是,天津人民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仇恨,终于瀑发了,书院开始停课,士绅纷纷集会,反洋教的揭贴很快贴满大街小巷。6月21日,数千群众在望海楼教堂前示威。一贯无视中国人民的法国领事丰大业,带着秘书西蒙,气势汹汹地闯入通商衙门,见到三口通商大巨崇厚就破口大骂,鸣枪进行恐吓,将屋内陈设砸得粉碎。归途中,丰大业大举枪向天津知县刘杰射击,刘杰一闪身,子弹击伤了身旁的随从。西蒙也在一旁鸣枪恐吓群众。在场的群众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当场打死了民愤极大的丰大业和西蒙。紧接着,又鸣锣聚众涌向望海楼教堂,打死了谢福音和其他二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烧了望海楼教堂和法国领事馆、仁慈堂。这就天津教案爆发的过程。
1897年,帝国主义分子用清政府赔款重建,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第二次被烧毁,现存的望海楼教堂,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第三次重修的.建筑形制未变,平面长方形,长30米,宽10米,青砖木结构,面向西南;正面有塔楼三座,呈笔架形;内部并列庭拄两排,为三通廊式,无隔间与隔层;内窗是尖顶拱形,窗面由五彩玻璃组成几何图案;地面砌瓷质花砖,装饰华丽.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又严重损坏.现在,望海楼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1、三圣金像简介: 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经南诏之后 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间,佛1万多,耗铜4万多斤,费工70多万人。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曾一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毁于清咸丰年间,西三塔却巍然屹立。建国后政府对三塔保护十分重视,1978年,对其进行大规模维修。这次维修中在千寻塔基座中发现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高,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大理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
:2 望海楼简介望海楼在向北路狮子林桥旁,原名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公元l86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所建。l870年6月反洋教斗争时,教堂被天津百姓烧毁。l897年法国天主教会重建教堂。l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第二次被焚,l904年第二次修复。l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时震损严重,l983年修复。望海楼教堂已于l988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海楼教堂所处的位置正是古代三岔河口的北岸。当年这里建有清朝皇帝巡幸驻华的望海楼,以及皇帝经常进出拈香的津门胜迹望海寺和崇禧观(原名香林苑)。1862年,法国帝国主义强行租用三岔河口北岸以后,拆除了原有的中国古建筑,建造起“圣母得胜堂”(取“圣母仁慈和庆祝第二次鸦片战争胜利”之意),作为法国天主教天津教区总堂,,这就是“望海楼教堂”的来历。
望海楼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石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3.5米,宽15米,高22米。正前面有呈山字笔架形的三个平顶塔楼,两侧墙檐的泄水口上各镶8个石雕兽头,雨水自口中涌出,状似喷泉。大厅左右,排列圆柱,分隔成三通廊式,正中为圣母玛莉亚的主祭台,对面是唱经楼,四壁悬挂耶稣受难图。地面铺黑白相间方形瓷砖,顶、壁彩绘,门窗均作尖拱形,窗上嵌耶稣罹难故事的彩色玻璃。
本文来自作者[听晴]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hishi/202508-1618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听晴”
本文概览:望海楼教堂属于天津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坐落在三岔口一带海河北岸的望海楼教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遗址。这里原有一座望海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时游...
文章不错《望海楼教堂基本介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