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

网上有关“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本身就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春日》赏析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就是春。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就是芳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就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就是芳春 。

  [释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就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就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就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就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就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就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就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就是春”,就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就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就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就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就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就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就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就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就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就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原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作者:宋·朱熹

诗歌赏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其诗有清新之作,往往闪耀着哲理的光华,这首诗亦不难探知到言外之意。泗水流经孔林,诗人会想起了长眠地下的孔子,思绪也会随着泗水的流向而被牵引过去。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夫子的崇敬之情,就以“东风”、“春”比作孔子,抒发自己重德的感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透过颂春的字面,开掘内涵,可知是借此说明当人们接触并领受了孔子所告诫的在品德的修养上要勇于砥砺之后,就会使自己人格高洁起来,使思想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就象“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召一样,道理是相通的。

这里,还说明了有“春”的感召,必然会有“万紫千红”的丽景,用这比拟得到崇高的精神陶冶,把高尚的品德化为行动,就不愁没有效果。美好的情操和恶劣的品质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化而移易的。这是说,美好的道德品行定会名垂青史,丑恶的东西亦能遗臭万年。

关于“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素颜倾城]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hishi/202507-8693.html

(17)
素颜倾城的头像素颜倾城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素颜倾城的头像
    素颜倾城 2025年07月26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素颜倾城”

  • 素颜倾城
    素颜倾城 2025年07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

  • 素颜倾城
    用户072612 2025年07月26日

    文章不错《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