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 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
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 )
生物部分 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食(如动物 )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 兔子 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 显微镜的构造(P36)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 对光:升、转、看、调
(3) 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 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
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少,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四.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 有细胞壁和液泡,绿色部分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没有细胞壁和液泡,也没有叶绿体
(1)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线粒体:将化学能释放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4.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5.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名称 组成 功能 举例
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 保护、分泌 人的口腔上皮、腺体
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等 骨组织、血液、肌腱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四.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
分化 组成 植物体
细胞 组织 器官 组成 组成
系统 动物体
动物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 组织 器官 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六.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如:心脏、肝脏、脾脏、大脑、肱二头肌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3.动物比植物多了“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七.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2.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3.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
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5.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结构图
(4)草履虫的应激性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种皮: 保护内部结构 种皮: 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子叶: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 胚乳: 贮存营养物质
胚 胚芽:发育成茎、叶 子叶: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 胚芽:发育成茎、叶
胚根:发育成根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 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种子贮存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
菜豆:子叶里
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玉米:胚乳里
胚根 根; 胚轴 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芽 茎和叶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 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积)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盐
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细胞数量增加)
根 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以上的结构:根毛脱落,吸收功能丧失,导管增多,疏导功能加强
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2.芽的发育过程:
1)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2)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3)芽分为了叶芽、花芽、混合芽
三. 开发和结果
1、花是由花芽发育而来的,花的结构:
花梗 连接、支持作用
花托
花被 萼片 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花瓣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蕊 花丝:支持花药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 外有子房壁
内有胚珠产生卵细胞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3)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4)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花柱和柱头 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 被 种皮 果实
胚 珠 受精卵 胚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四.描述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
(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
(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 用 缺 乏 症 状 例 如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 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及其上部结构:根毛脱落,失去吸收功能,出现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3)根适于吸水的特点:1)成熟区有大量根毛,使根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 根内的导管 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 布 结 构 特 点 功 能
细 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三、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使大量的水分散失《新中考》P30.8题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表皮 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控制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
叶肉: 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叶脉: 支持作用
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根毛 根、茎、叶内的导管 气孔
(4)过程:土壤中的水分 根内 叶肉细胞 大气
(5)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
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改善气候
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
暗处理 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耗尽
遮光照射 在黑暗处进行,上下两面要同时遮盖,遮光和不遮光处形成对比
(1)方法步骤 摘下叶片
酒精褪色 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
漂洗干净,滴加碘液,观察结果:叶片见光的部分遇碘变蓝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新中考》P31.例题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实验(教科书P127-129)
光照
(2)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叶绿体
(3)原料:二氧化碳、水
(4)产物:有机物(储存着能量)(如:淀粉)、氧气
(5)场所:叶绿体
(6)条件:光
(7)实质 物质的转化:简单的有机物 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的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8)意义:1)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有机物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有机物为动植物及人类生活提供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三.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2.反应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场所:植物体内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
4.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放出去。
5.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粮食储藏、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6.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外界条件 影响 生产措施
温度 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过高又减弱 储藏蔬菜、水果、粮食时保持低温
水分 随植物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粮食在入仓以前一定要晒干
氧气 在一定浓度内随氧的浓度增加而加强 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含氧量(如充加氮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大时,受到抑制 充加二氧化碳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7.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人体基因组的大小约为多大?
如果作为学习,你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如果真要从形态上、从显微镜下来辨别,这个不太好辨别的,因为要把各个染色体的形态记住,人有23对染色体,如果要分的话就得把这23对染色体的大致形态弄清楚,然后才能区分哪个是性染色体,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费力气的活。。
虽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分裂状态的细胞内的染色体,但是毕竟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太小了,看到的染色体太小了,而且扭曲不规则,极难分辨。一般学校示教用的是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这个细胞的染色体很大,但是在光镜下肉眼观大约也就3mm长。
目前研究这个问题,一般都得用到电镜,除非是专门做这方面的科研人员,一般人不会去记这些内容的,实在太难了。
细胞学的发展
人体基因组的大小约为30亿个碱基对,即3000Mbp。
基因组大小通常以核苷酸碱基对的数量表示,单位为百万计,写成Mb或Mbp。
人类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共46个)所构成,每一个染色体皆含有数百个基因。
1号到22号染色体编号顺序,大致符合他们由大到小的尺寸排列,23号为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最大的染色体约含有2亿5千万个碱基对,最小的则约有3800万个碱基对。总共约30亿个碱基对,即3000Mbp。
扩展资料:
人体基因组碱基对数据计算历史:
1964年,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Friedrich Vogel,孤身一人进行了历史上对于人类基因组数目的第一次计算。
Vogel计算的第一个基石源于此前对于人类染色体重量的测量。Mirsky and Ris通过实验得出人类单倍体的染色体大小为2.72 × 10?12?g。综合其他实验结果,为简明,Vogel选择了3 x 10-12g作为人类单倍体基因组的重量。
已知一对核苷酸的质量为1.026 x 10-21g(GC对和AT对相差甚微),据此Vogel估算人类基因组的大小为30亿个碱基对——这一估算与今天的测序结果惊人接近。
百度百科-基因组大小
百度百科-人类基因组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关于细胞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1、1875年,德国植物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首先叙述了植物细胞中的着色物体而且断定同种植物各自有一定数目的着色物体。
2、1880年,巴拉涅茨基描述了着色物体的螺旋状结构,翌年普菲茨纳发现了染色粒。
3、1885年,德国学者C.拉布尔提出着色物体数目恒定的规律。
4、1888年,W.瓦尔代尔把核中的着色物体正式命名为染色体。
5、 1891年,德国学者H.亨金在昆虫的精细胞中观察到X染色体。
6、1902年,W.L.史蒂文斯、E.B.威尔逊等发现了Y染色体。
细胞分裂现象,在此期间已经受到重视,并进行了仔细分析。
1、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W.霍夫迈斯特在植物,A.施奈德1873年在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
2、1882年,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在发现了染色体的纵分裂之后提出了有丝分裂这一名词以代替间接分裂,E.霍伊泽尔描述了在间接分裂时的染色体分布;在他之后,E.A.施特拉斯布格把有丝分裂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他和其他学者还在植物中观察到减数分裂,经过进一步研究终于区别出单倍体和双倍体染色体数目。
3、1933年,H.鲍尔在蚊子的马尔皮基氏管细胞中发现了多线染色体。
4、1934年,T.S.佩因特在果蝇,R.L.金和H.W.比姆斯在摇蚊中,也发现这种构造。
多线染色体是一种存在于双翅目幼虫的某些腺体细胞中的巨大染色体,在果蝇中其长度大约是正常染色体的100倍,每条染色体由许多条(可多到400条)染色纤维组成,在整条染色体上显示染色深的带区和染色浅的间带区。它的形成是由于核内有丝分裂(只有染色体分裂而核不分裂),因而每条多线染色体实际上是由许多染色体形成的。这种染色体体积庞大,有利于对染色体的精细构造进行分析。此外,还可根据多线染色体上的胀泡判断其功能活动的情况。
直到70年代,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核小体;此后不久,结合生化提取,观察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以所谓的支架蛋白为核心,DNA纤维由此环状地向四周伸展出去形成螺旋化。 对细胞质的认识落后于对细胞核或染色体的认识,而且经历很长时期才得到改善。
1、1865年,C.弗罗曼认为细胞中含有纤维状物质交织成框架或网状。
2、1875年,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发现了中心体。
3、1882年,W.弗勒明错误地把所看到的线粒体、纺锤丝以及固定样品中的其他纤维状构造推而广之,认为细胞质是由埋藏在基质中的这些丝状成分构成的。
4、1886年,德国组织学家R.阿尔特曼甚至认为一定的小颗粒是最简单的、活的、“细胞的基本有机体”,由于它们的特殊方式的集聚而构成细胞;这可能也是由于误认了线粒体以及分泌和贮藏颗粒。
5、1888年,德国动物学家O.比奇利提出了蜂窝或泡沫学说,即:细胞质是由较粘的物质(透明质hyalopla-sm)形成的精细的蜂窝状构造构成的,其中充满另一种称之为细胞液(enchylema)的物质。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也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比奇利不是根据对固定的标本观查,而是根据对原生动物的活体观察提出的。(注:原生动物太阳虫的细胞质确实是泡沫状的──关于原生动物是否单细胞的问题争论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直到1875年经比奇利研究纤毛虫后才予以肯定──因此泡沫状学说维持的时间最长。)
6、1895年,高尔基发现了被他称之为Apparato reticulare interno的网状结构物质(后称:高尔基器)。
7、1897年,C.本达发现了线粒体并命名,对于它的存在意见比较一致。在一些细胞中经一定的固定剂固定后,可被一定的染料染色,也可在活体中观察到。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状各式各样,或是线状或是颗粒状或是一串颗粒;至于是否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细胞内或一切生物体的细胞内,当时还没有定论。
8、1899年,加尼耶在研究各类腺体细胞时发现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的呈现动态变化的丝状或棒状的结构,认为这不是细胞质的内含物,而是细胞质的组成部分,因而命名为动质(后称内质网),并且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
进入20世纪之后,尤其是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使用,标本的包埋、切片一套技术逐渐完善,才有了很大改变。通过大量的工作,不仅弄清楚了从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而又看不清,或者尚有争议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中心体、内质网、纤毛、鞭毛等构造,而且还发现了许多从前未曾看到过的构造如溶酶体、过氧化酶体、核糖体以及构成细胞骨架的各种纤维物质。 胚胎学的影响。对细胞功能,不能像研究结构那样,在一团组织里找一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卵子是一个细胞,在无法得到单个的细胞进行研究的年代,利用它是极为方便的材料。既然用卵子,研究它各部分的作用当然要根据对发育中的影响来判断。这涉及胚胎学问题。但是如果用杂交研究异种精核的功能,则需要根据异种性状的出现来判断,这就涉及到遗传的问题。早期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由胚胎学家进行的,其特点是综合性的研究,不是单纯地从细胞的角度研究卵子,而是拿卵子作为细胞来研究与发育、遗传等有关的问题。一些重大的问题都已勾划出来,因而在学术思想上对以后有深刻的影响。 O.赫特维希和R.von赫特维希弟兄1887年用海胆作材料,首先看到活的卵子的受精,并且对受精进行了实验分析。如果分别地考虑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发育中的作用,则T.H.博韦里对在马蛔虫中发现的染色质消减的现象的分析,证明影响消减的因素存在于细胞质中。此外,对卵裂球予以编号,以追踪每一裂球的来龙去脉的细胞谱系工作,关于卵黄含量不同的各种卵子其卵裂类型的研究,都指出卵子中细胞质的分布,影响纺锤体的方向,决定卵裂面的形成,决定卵裂类型。不仅如此,在一些特别适宜的卵子还可看到形成各种器官的物质在卵子中已经有了布局,卵裂之后各个裂球与将要形成的器官有一定的对应性。所有这些都提示,细胞核在遗传潜能上是等同的,只是在以后的发育中,通过细胞质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才受到不同的调节。
对于细胞核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估价。1887年德国实验胚胎学家T.H.博韦里使海胆卵子被两个精子受精,根据染色体在各个卵裂球中的分配以及各个卵裂球的发育情况,认为各个染色体有质的不同,染色体是有个性的。利用海胆卵子,T.H.摩尔根1896年完成了人工孤雌生殖──卵子不经受精也可发育。使不具细胞核的卵块受精或用异种精子受精,研究细胞质及细胞核各自在发育中的作用,观察到所产生的幼虫都显示父方的特征。这些都说明细胞核的重要性。总括当时的成就,1883年德国胚胎学家W.鲁曾经表达这样的设想:“不仅染色体,而且每一染色体的各个部分,对于决定个体的发育、生理和形态可能都是重要的。”1887年德国动物学家A.魏斯曼提出种质的假说。虽然这个假说被后来的实验研究推翻了,但是在假说中提出的决定子与后来的基因之间是有某些思想上的联系可寻的。
为解决胚胎学的问题,还为细胞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这就是组织培养。美国胚胎学家R.G.哈里森在1907年为了研究神经纤维的生长创立了体外培养的方法,后来被美国生理学家A.卡雷尔接过去,发展成专门的技术。30年代之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到今天,不仅是研究活细胞的各方面,甚至对许多其他学科来讲也是必不可缺的技术。 遗传学的影响。1900年重新发现G.J.孟德尔的研究成就后,遗传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细胞学的进展。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T.H.摩尔根研究果蝇的遗传,发现偶尔出现的白眼个体总是雄性;结合已有的、关于性染色体的知识,解释了白眼雄性的出现,开始从细胞解释遗传现象,遗传因子可能位于染色体上。细胞学和遗传学联系起来,从遗传学得到定量的和生理的概念,从细胞学得到定性的、物质的和叙述的概念,逐步产生出细胞遗传学。
1920年美国细胞学家W.S.萨顿进一步指出遗传因子和染色体行为间的平行现象,必然意味着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提到,如果两对因子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可能按照,也可能不按照孟德尔规律遗传,预示了连锁的概念,加深了关于成熟分裂尤其是关于染色体配对、染色体交换的研究。
此外,发现了辐射现象(X射线、镭辐射、紫外线)、温度能够引起果蝇突变之后,因突变的频率很高更有利于染色体的实验研究。辐射之后引起的各种突变,包括基因的移位、倒位及缺失等都可在染色体中找到依据。利用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并且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处理,可以推算出染色体的基因排列图。
多线染色体的发现则打开了染色体研究的新途径。在断定了多线染色体就是加粗的,已配对的染色体之后,一方面对它的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了染色线上的染色粒,许多相邻的染色粒聚集成带区,染色线虽然不易看清楚,但是如果染色适宜或是在紫外光下可以看到它们不是笔直平行排列,而是很疏松的螺旋状。另一方面可以把根据连锁群推算出来的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图利用所谓的唾腺方法和形态学的染色体图吻合起来;杂交实验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可以完善地互相印证,可以在多线染色体上更具体地确切地看到基因排列的情况,每个带区实际上不只含有一个基因。不仅如此,有些突变是由于基因的位置效应例如棒眼突变型(bar-eye) 就是先在多线染色体上取得证据的。
在寻找遗传的物质基础的推动下,染色体的研究在面上铺展开了,不仅用于遗传研究的材料,许多其他动、植物物种(有人统计大约有12000种维管植物和500多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染色体图谱都被研究过。同一属中的物种,染色体的数目往往是一致的;但是同一科中的物种或者数目不等,或者这一属的是另一属的倍数(多倍性)。同一个体的各个染色体,粗看似乎无大差别,但是仔细检查是有不同的,因此可以精确说出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的数目、形状以及各个染色体的大小,并且能够把它们编号排队。可以比较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由此寻找物种的进化关系;核型的研究指出相近的物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完全一致,但是也可能出现十分明显的差别,在后一种情况经过仔细研究总可找出原始形式,和由此派生出的各种形式。在植物已经知道有三种突变:多倍性、一个染色体断裂成几个小的或者相反的几个小染色体集装成一个大的以及某对染色体的倍增。这三种突变有时会和亚种及种的形成有关。此外,植物的多倍性的研究导致使用各种方法,例如化学物质、温度、辐射等诱导多倍性的产生,在某些植物已经获得应用的价值。
广泛开展的性染色体形态的研究,也为雌雄性别的决定找到细胞学的基础。有的动物是XX、XY型,有的是ZZ、ZW型。 细胞生理学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用实验方法研究细胞其他部分的功能,没有得到使人满意的结果。用显微镜观察不到细胞膜,只能根据细胞质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判断它的存在,以及某些物质的通透,借以判断它的某些功能。由于一般地说来脂溶性的物质易于进入细胞,曾经推测细胞膜可能由脂类或者脂类的小孔组成。也曾由于分子量不同的物质进入细胞的难易不同──分子量越大越难进入;推测细胞膜像是一个过滤层,它的小孔阻止大分子进入细胞。此外,曾根据电解质,例如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对细胞的通透,以及细胞环境的酸度可以影响、以致改变阳性和阴性离子的通透,提出电荷假说以解释细胞的通透性这一极其复杂的过程。至于对于固体颗粒的吞噬作用,通过模拟实验,例如变形虫对氯仿滴的吞噬,认为这是由于细胞对异物的表面比对周围环境有更大的粘着性,通过粘着引起细胞膜表面张力的局部变化以致异物被吞入。
上述这些设想,即使在那时看来,在通透性方面细胞膜都是被动的;但是细胞还能够逆着扩散梯度或浓度梯度主动地摄入或排出某些物质。因此也曾设想,细胞膜中可能存在着需要能量的过程,它们对于这些过程有重大意义,但当时还没有资料。
那时对细胞呼吸的理解主要局限于食物经过各种酶的作用产生出热量。由于知道了在这过程中的几种酶,例如某些脱氢酶、氧化酶、细胞色素a、c、b等,因而了解到食物在细胞中的燃烧不是通过一次突然的氧化把全部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去,而是逐渐地通过一个个小的阶段,一步步地获得并且利用少量的能量。这种过程由于许多种酶作为转移氧、接受氢、氧化还原体系等加入到总的呼吸过程中才能够进行下去,并且得到微细的调节。 其他学科的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相继被用于细胞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局面,形成了一些新的领域。首先是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产生了超显微形态学。
比利时动物学家J.布拉谢从胚胎学的问题出发,利用专一的染色方法(Unna,Feulgen)研究核酸在发育中的意义。差不多与此同时,瑞典生化学家T.O.卡斯珀松根据各种物质对一定波长的吸收,创建了紫外线细胞分光光度计,来检测蛋白质、DNA和RNA这些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如果说,前者根据染色可以做到定性,后者则根据吸收可以做到定量。实质上是他们的工作引起人们对核酸在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的重视。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细胞化学,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可以和形态学的研究相互补充,对细胞结构增加一些了解。
用多线染色体进行分析,在紫外光下拍照表明染色粒以及核仁含有DNA,相反地染色线只含很少,或者甚至没有。用蛋白酶(可能不纯)消化可以使它们溶解,因此曾误认为染色线是蛋白质构成的。除此而外,还可根据紫外吸收光谱精确测定染色体段落(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某些氨基酸的百分比。常染色质的段落似乎含有较多高分子量的球蛋白类型的蛋白质,而异染色质段落则含有较多低分子量的组蛋白类型的蛋白质。
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从生化方面研究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工作,产生了生化细胞学。首先使用了匀浆──在适合的溶液中把细胞机械地磨碎──和差速离心的办法,除细胞核而外还可以得到线粒体、微粒体和透明质等几部分。对它们分别地进行研究了解到一些物质和酶的存在和分布以及某些代谢过程在什么部位进行。分离得比较成功的是线粒体,因为用电子显微镜已经测量出它们的大小并且粗略地了解到在这种细胞器里进行的生化过程,认识到它们对能量代谢的重要性。微粒体曾经被误认为是一种细胞器。后来知道,这是在当时的分离条件下的产物,是由核糖体和少量内质网组成的复合体。虽然如此,关于线粒体和微粒体这样一些研究指出,许多基本的生化过程是在细胞质而不是在细胞核里进行的。这样的方法结合着深入的形态学研究导致对细胞中的过程有越来越深刻的了解。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为研究细胞中的代谢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从它们的参入可以精确追踪细胞内物质的合成、运输、以及储藏物的利用。例如用这方法显示出磷的化合物不是在有丝分裂时,而是在间期、在分裂开始前不久参入,然后被分配到子细胞核。从这样一些以及用其他同位素得到的结果,可以推断细胞中的一些重要物质的运转。
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组织培养就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只能培养组织块,还不能培养正常组织的单个细胞,而且还没有充分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利用培养的细胞可以研究许多在整体中(在原位)无法研究的问题,例如细胞的营养、运动、行为、细胞间的相互关系等。几乎各种组织,包括某些无脊椎动物(墨鱼、海鞘、果蝇等),都被培养过。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从组织块长出的各种细胞,其生长情况不同。从形态上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和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候培养细胞会显示正常组织在有机体中表现不出的特征,例如如果培养基中含有增强表面活性的物质,多种组织的细胞可以获得吞噬的能力。但是它们仍保持特有的性质和潜能,因为如果改变培养环境或者移回到动物体内原来的部位便仍可照原样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中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也受底质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它们呈辐射状、漫无目的地从组织块长出。但是如果人工地使培养基处于一定方向的张力之下,或人工的在底质上制出痕迹,细胞就会沿张力的方向或沿着痕迹生长出去。这个现象也许可以用来解释在整体中结缔组织和肌腱的功能适应──它们总是在张力的方向生长、分化。
可以看出,对于细胞的研究,在使用电子显微镜后在亚显微结构方面的深入,以及在应用生化技术后在功能方面的深入,已经在为细胞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生命现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后来,在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优异的成就的影响之下,细胞生物学这一新的学科很快地形成了。
关于“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忻东辰]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hishi/202507-64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忻东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第一单元...
文章不错《初一上册生物复习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