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

网上有关“《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改变其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不遗余力;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扩展资料: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学而第一则 怎么解释 急用 急用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以下是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人际关系、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其中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

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还讲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朋友之道”、“不怨天,不尤人”的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品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等思想,强调了追求道德境界和高尚品质的重要性。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论语主要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包括道德、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人生、人情、人性的思考。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爱”、“中庸”、“诚信”、“忠恕”等重要思想。论语的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语共有20篇,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公孙龙篇、曾子篇和子张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学而第一则就是论语里面第一篇。 第一篇内容如下: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 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 ,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 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 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漂亮,打扮光鲜的,就少有爱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有没有尽忠? 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老师教的有没有练习?”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就要谨慎办事,小心说话,节约开支, 爱护人民,要根据时令来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回家要孝顺,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谨慎可信, 爱戴人民,亲近仁德之士,实行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文化。”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 这样的人,就是他说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font size=4]礼的功用是以能让人们和顺相处最为贵重, 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 可是如果不论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着和顺来进行, 那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为只知道和顺的可贵, 就一昧地拿它来作行事的准则,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 那也正是这行不通之处啊。[/font]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辈祖先, 民众的德行就会变得稳定忠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总能议论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求来的,还是另人给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夫子求得的方法, 或许与别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还在,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 三年不改他父亲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作法, 在这一点上很不错。大事小事都用这个规则,有行不通的。 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义的要求,说话就有分量; 恭敬接近礼的要求,就能远离耻辱;结了婚也不忘掉亲人, 也就可以跟着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机敏, 说话谨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 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 “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关于“《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如风]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zhishi/202507-4244.html

(16)
如风的头像如风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如风的头像
    如风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如风”

  • 如风
    如风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如风
    用户072007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