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求之下流,固颠的固什么意思?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的意思是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出处:清·纪昀《河中石兽》
选段: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扩展资料: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才能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特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固然的意思,本义:坚,坚固。“固”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
原文节选: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出处:《河中石兽》清代文学家纪昀
扩展资料:
“求之下流,固颠的固”的赏析:
寺庙里的僧侣像普通人一样。由于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有限,按照传统思维划了几艘船,沿河寻找石兽。当然,他们找不到他们。但学者们根据书本知识进行推理是不正确的。
学者的一套理论可能会让人信服一段时间,但事实仍然是事实,根据学者的理论和处方,在正常的地下挖掘中找不到石兽。
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水打交道,对河水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了更详细的了解,所以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在上游。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向上游搜索,找到了石兽。
百度百科-河中石兽
百度百科-固
本文来自作者[听晴]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213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听晴”
本文概览: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文章不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所在顾问的译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