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读音

无之以为用 半得半失,方为圆满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粘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感悟

世间之事,大多离不开“半”字。

生活一半如意一半失意,人生一半明媚一半凄凉,岁月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无论对人对事,都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事事周全。

古龙老先生曾说:“你若得到了一些东西,你就同时失去了一些东西。”世上的事,得与失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看似失去,其实在另一方面却是一种获得。凡事皆有代价,得到一些东西,必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在得与失之间学会珍惜,即是一种圆满。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哭过了,便坚强了,经历过,就成长了,失去过,学会珍惜了。每一份看似悲伤的失去中,都孕育着或多或少的收获。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得与失,丢掉因失去而郁结的负面情绪,换个角度,看到的就是新希望。

一半得到,一半失去,人生方得圆满。

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

牖[yǒu]:窗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作品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词句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白话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作品赏析:

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辩证关系问题。“无”和“有”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无所谓“有”,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和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他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里存在呢?它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是不合理的。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世界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性、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有学者认为《老子》并非成于一时,作于一人。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历史评价: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扬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韩愈:“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朱熹:“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谓无为而自化,不争而善胜,皆不畔于吾书。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王夫之:“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

胡适:“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本文来自作者[梦之]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17801.html

(15)
梦之的头像梦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梦之的头像
    梦之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梦之”

  • 梦之
    梦之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无之以为用 半得半失,方为圆满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anzhi)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 梦之
    用户080709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读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