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帖》 陆机(公元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字方面,最擅长的是文学批评,他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言论。 《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表现出浓厚的隶草风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书风古拙,刚劲质朴,字间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用笔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 《平复帖》为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乍看此帖,书法起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出锋;字体左高右低,既无蚕头凤尾,也无银钩虿尾之状,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笔划使转自如,带有隶书的波磔笔法;线条短小丰腴,笔划简练朴实,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但也不完全独立,笔意紧紧相连,上下呼应贯通。这幅作品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朴质雄厚、古雅自然的风格,大概是当时吴国一带的地域书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书法艺术修养。 《平复帖》作为中国书法的珍宝,在旧中国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疯狂掠夺我国的财富,还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献给日本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张伯驹知道了此事,他非常愤怒、焦急,担心这件名帖流出国门。情急之下,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用巨款买回了《平复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书画珍品,仅《平复帖》就花去4万大洋。解放后,张伯驹夫妇把这件流传1700年的无价之宝及自己所藏的古代字画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为他签发了褒扬状。
《丧乱帖》是王羲之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在被保存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据专家估计价值3.1亿人民币。现在世人看到的王羲之的其他作品都是临摹之作,它们的价值比《丧乱帖》略逊一筹,而《丧乱帖》被保存在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可以说它成为了日本君王的私人收藏品,几乎不可能再回到中国。
王羲之的书法集百家之大成,自立一派。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十分精湛,即使是还只是草稿的《兰亭集序》都被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人一旦得到王羲之的真迹,都会收藏起来不再传世。相传《兰亭集序》就被唐太宗李世民藏于自己的陵墓中,无缘得见其真貌。
《丧乱帖》是在王羲之因时逢战乱而祖坟被毁之后所作,可是知道消息的王羲之却无法将先人之墓重新修建。《丧乱帖》全文只有62个字,但是其中先行后草的笔法和时缓时急的笔势将王羲之极度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的价值说是超过《兰亭集序》都不为过,后人也常会临摹学习《丧乱帖》。
在延历年间,《丧乱帖》因为当时中日的文化交流流落到日本宫内,成为了圣武天皇的收藏品,然后又被光明皇后送到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清朝光绪时,《丧乱帖》才被中国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进行古籍搜寻的活动的时候发现。《丧乱帖》在被日本君王收藏了1300年之后,才首次重新出现在它的家乡中国。
本文来自作者[乌孙崇军]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1726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乌孙崇军”
本文概览:平复帖》 陆机(公元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一生...
文章不错《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