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号娇极子,名姬夋。帝喾生而祥灵,十五岁时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一百三十岁时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领有高辛氏部落,建都于亳。

帝喾纳有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为陈锋氏女,名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三妃为有娥氏女,名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四妃为娥訾氏女,名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逝世,终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一个胞族集团是以后稷为主的嫡支群体,包括有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四个氏族群体,另一个胞族集团则为尧、契、挚的庶支群体,包括有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四个氏族群体。实际上,这八个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书称为才德八人,世称“八元”。

在舜帝时期,时为臣子的尧又推举了贤者八人,世称“八恺”。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舜之良佐也”。辅佐舜帝的八恺就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而五臣则指:尧、朱、罴、雒陶、瞽叟。

“八元”之中的叔豹,实际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有才德,为契一系,以花豹为图腾,其子孙以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叔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豹氏。该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琼州地区即今海南省,成为黎族的先民,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

蚩尤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早先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氏部落联盟的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

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

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后来郭璞注释:“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说明枫树即今香树。

这个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晚秋,枫树的叶片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如在史籍《轩辕本纪》中记载:“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在史籍《述异记》中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甚至在典籍《南方算术状》中也记述:“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由于枫木是一种灵木,因而苗族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化性更强。在著名的《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主要情节为: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豹、雷公等等。在《苗族史诗》中,既存在着对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如殷商就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就神话传说中的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兄弟七十二人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诸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黄帝联盟的多次征讨,因此不断迁徙,向西者后为犬戎、西羌,向南者后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悠久而深刻的。

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据史籍《拾遗记》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在史籍《尚书·尧典》中说舜“窜三苗于三危”。 在典籍《孟子·万章》中记载:“杀三苗于三危”。在史籍《地道记》中记载:“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三危山,即今甘肃剩敦煌市东部的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

西羌、西戎,皆与苗族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族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或许就苗族祖先有关。

另外,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族。”而在史籍《神异经·西荒经》中也记载:“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逸无理,名曰苗族。”这些记载虽然比较简短且荒诞,有明显的正统思想的偏见,而且并不精确也不全面,但却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则迁往西南,期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战斗与转移。在史籍《五帝本纪》中,汉朝学者郑玄注释:“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经过颛顼、尧、舜、禹的连续多次征伐,逐步将三苗驱赶到西南蛮荒之地。其迁徙路线,据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的研究,在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中,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可以发现其相当吻合。

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是更生动的历史资料,人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苗族豹氏,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中“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之一,实际上就是其中以豹为图腾的部落,世代以豹为姓氏,称豹氏,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有四大侯爵,分别为射侯(程侯)、虎侯、熊侯、豹侯,是为西周分别统领四方军队的最高统帅,地位在卿大夫以下。其职分别掌管:射侯(程侯)负责东方,虎侯负责南方、熊侯负责西方、豹侯负责北方。这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有:“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注: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西周王朝,传承轩辕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总体上是由西向东、向南发展,相对弱视北方,因此豹侯居末。

豹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多为军健家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豹尾,即东周时期军制,又称辇尾,出自周制豹尾车,即君王出行时的后卫车辆,职掌负责者称豹尾,后在各诸侯国中皆设有类似的建制,称“殿后令”,官秩一千石,是极其重要的军制官位,也就是俗称的后卫将军。

史籍《后汉书·古今注》中记载:“豹尾车,周制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乗舆建焉。”

到汉朝时期,帝王乘辇车队的末尾、军队战车和辎重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商家货运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则悬挂一条豹子的尾巴,以示最末,因此也称其为“豹尾”。“豹尾”通过后,宫门、城门、隘门、李门都要关闭大门,仅留人员通行的小门。

负责后卫的将领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西双版纳古老的克木族人群体,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远古时期,原始人对许多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西双版纳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动植物有关。随着时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他们并没有整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在历史上曾认为龙为傣族的图腾,而据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九隆神话”中的对龙图腾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虽然在神话中也有傣族的首领,即带领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的首领叭阿拉武,他的母亲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园时,一群野牛闯进园内,吃了很多瓜果,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他也认牛为父亲,但牛并没有成为傣族的图腾崇拜。对于白象,各勐均有一些神话,也有“白象神”,象可能曾是其图腾崇拜。但在勐腊、景洪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却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规,岂不是对其祖先的不敬,令人费解,后来白象没有了,才“以(白)猪抵象”。

在热带雨林中,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有克木人,这个民族约有四十万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在西双版纳地区仅有两千余人,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在这个民族里,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有“白头翁氏”、“水鸟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树蕨氏”、“野猫氏”、“秧鸡氏”、“犀鸟氏”、“松鼠氏”、“猴氏”等十八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十分奇特。

克木人同族内可通婚,而同氏族内不能通婚,且男随父姓、女随母姓。例如树蕨氏男性与水鸟氏女性结婚,他们生下的男孩为树蕨氏,生下的女儿为水鸟氏。“虎”、“豹”、“白头翁”、“树蕨”、“八哥”等一般为男性的姓氏,“水鸟”、“小米雀”、“秧鸡”、“松鼠”则为女性姓氏。由于图腾崇拜,克木人一律不捕杀、不砍伐象征自己氏族的动物、植物,如“虎氏族”决不捕杀老虎,“豹氏族”决不捕杀豹子,“树蕨族”不能砍伐树蕨。

传说,克木人各氏族的动植物图腾都和他们的祖先有直接联系,如“虎氏族”的由来是:从前有个人非常怕虎,甚至不敢下地干活,一天村民们打了一头老虎抬回村里,他在众人的鼓舞下,壮着胆子摸虎皮、虎牙,不料,手指被锋利的虎牙划破,不久就死去,从此,他的后代就姓虎。按照他们传统,认为打(采)或吃了该氏族的图腾,就等于吃了自己的祖先,将会遭受灾难。

克木人极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种动植物,实际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汉、唐以来的许多古籍中,常有对包括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内的“百夷”的“文身”描述,历史非常久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纹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纹饰,涂以蓝靛色植物液体或动物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据近代文献《车里》一书的记载,各个氏族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主要是几何图形。

对于为何文身,不仅近现代学者们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说法不一。其实各民族以文身作为一种习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朝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古越人的“断发文身”,起因正如宋朝史籍《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是一种朴素的仿生现象,核心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

在傣族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鱼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傣族中另有一个古老传说,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反而吓坏了魔鬼,因此乘机杀死了恶魔。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防害的巫术崇拜。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朝时期的《百夷传》中记载:“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则是在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而许多青年文身者自说,文身是为了赢得异性的爱情,也十分地有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豹虽凶,但它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豹崽”,又可以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傣族是一个普遍爱水的民族,民居村、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寨旁都建有水井,井水除供饮用、洗涤外,也供新年节泼水之用。井旁有宽敞的场地,水井位置多在村头、寨旁,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修有排水沟,保持井水的卫生。傣族对井台、井栏、井盖的设计、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形成了一种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井门旁或饰以泥塑巨龙,以示高贵;或饰以大象、孔雀雕塑,以示幸福和吉祥。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样式的井塔,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傣族系克木人中的“豹氏族”,就以豹为自己的姓氏,称豹氏,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

二.郡望:

至来县:亦称昌化,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时期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 *** 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 *** 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集镇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三.历史名人:

豹爱芳:(公元1969~今),黎族,女;海南昌江人。著名200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海南省昌江县十月田镇敬老院管理员。 *** 十六大代表,海南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

1987年,刚成立不久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敬老院陷入了困境:敬老院惟一的管理员调走,十一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由于镇里经济困难,付给管理员的工资每月仅八十元,工作脏、苦又是临时工,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干。镇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镇幼儿园老师豹爱芳征求意见,看到十多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豹爱芳放弃了自己轻松的工作,毅然接受了任务。

对一个姑娘来说,十六岁到三十一岁是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豹爱芳的十六年却是这样默默度过的: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庭院,给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后到镇上买米、油、盐、菜,料理老人们一日三餐;晚上,为有病的老人煎药、服药,伺候老人入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豹爱芳搬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大团圆,按理豹爱芳也该回家与家人团聚,可是她想到这些老人们没儿没女,没人陪他们会感到孤独,于是,年年春节她都和老人们一起过,没有回家。老人的世界是寂寞的,需要生活上的细心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

敬老院的十一名老人中,有两人双目失明,两人脚瘫痪长年卧床不起。由于这些老人年老体弱,病痛缠身,难以自我料理,豹爱芳总是以亲生女儿之心悉心照顾这些病人,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毫无怨言。老人卢亚义由于病瘫,大小便失禁,裤子、席子和裤子常湿湿的,臭气熏天。豹爱芳一日数次,不厌其烦地为老人换洗衣裤,洗晒席子、被褥,让老人躺在干净舒适的床上。年届八十六岁的何亚壮老人身染沉疴,卧床不起,豹爱芳就经常为他擦洗身体,保持床位干燥清洁。平时,除了要照顾病人打针、吃药以外,豹爱芳还要为不能自理或病重的老人喂饭、煎药。

十月田镇是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镇 *** 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费每人每月只有三十元,老人们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时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镇上医院,不得不从中垫付一些,老人们的生活就显得更紧张。每逢这种情况,豹爱芳总是不动声色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二十~五十元,补贴给老人们应付日常开销。1996年9月,由于连日暴雨,造成粮油、蔬菜价格暴涨,老人们的生活费很快用完,豹爱芳贴补以后也身无分文,眼看要断炊,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家跟母亲求援,心地善良的母亲从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抠出一袋米捐给敬老院,才使老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从进入敬老院起,豹爱芳十六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把敬老院变成了“老人乐园”、“幸福院”。老人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祥地过着自己的晚年。而老人们唯一能报答的就是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豹爱芳如今已经如愿地为三位老人送了终、尽了孝。这三位临终前,最想看到的、最牵挂的人就是豹爱芳,拉着她的手,喊着她的名字,直到离开人世。

1996年,豹爱芳因劳累过度不幸患病,需到省城医院住院治疗,但因放心不下老人,她几次推迟了行程,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还是领导出面干涉,她才打电话把在外打工的妹妹叫回来顶替她,把院里的事情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地去治病,住院治疗期间,她时刻挂念着老人,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情况,住到第七天,还没等伤口完全愈合,就包着纱布,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回了敬老院。

为了给老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十六年来,豹爱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培植绿地,开垦荒地,种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环境,又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问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亲非故,工作能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拼命呢?”跟她很要好的几位姐妹也经常劝她:“你一年到头为敬老院忙,你图个啥,凭你这精神,跟我们一起去深圳、珠海打工,保你赚大钱。”面对这些“好意”和“开导”, 豹爱芳也曾犹豫过,但一想到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她就心软了,每当有人再“关心”她、“开导她”的时候,她都坚决地回答:“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们就是我的家里人,我不照顾谁照顾。”

豹爱芳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轻人,由于无暇顾及其他,至今依然单身。2001年,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求爱的信件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她还是那句老话:“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来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华献给平凡的敬老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青春的价值。

豹爱芳曾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

注:

1996年的9、10月间,笔者亦曾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公干,曾亲眼目睹以国庆之由,县、镇、乡领导们在“贫困的昌江县”海南铁矿迎宾馆餐厅里欢堂大宴,连吃带玩捎拿,一天的财政消耗达几达十八万元人民币之多!因此,像豹爱芳这样爱岗敬业的青年形象,其胸前那沉甸甸的五四奖章背后,不仅是她个人的善良、辛勤,好像还遮盖了某些什么。

过年想去 东方市逛逛,有什么景点好玩地方吗

钟芳(1476~1544)字仲实、中实,号筠溪。原籍琼山县,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曾任代理吏部稽勋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被誉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

陈英才(1894——1940),本名起贤,海南崖县一区遵道村(今三亚市崖城)人。1894年出生于遵道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弟3人,陈英才排行第三。自幼家境清贫,由堂祖母抚养。十多岁就读于崖县县立第一高小,后至府城琼崖中学就读。他赋性聪颖、多才多艺,数理诗文无一不能,书画一门更是出色,滴墨可画百十只风姿各异的蜜蜂。此外,他个性刚毅憨直,无私无畏,深受群众爱戴,因在家排行第三,被尊称为“至哥“。

何绍尧(1908~1941)出生于崖县保平村(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1926年任村农会主席,1927年春加入中国***。抗战爆发后,他积极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40年任崖县县委组织委员。为了更好地打击日军,他典当家产购买枪支,帮助吴秉明建立了一支抗日武装。1941年,何绍尧带两名战士到崖城侦察敌情,被日军发现,包围在水南村东的甘蔗园,他掩护两名战士突围后,壮烈牺牲。

陈世训(1894~1941),崖城镇城西村人(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中学毕业后,考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就读。期间加入中国***,成为崖县早期党员之一。1925年,从广州返回家乡,经常召集一些进步青年到他家里,讲革命道理,教唱《国际歌》等革命歌曲。1941年10月,因汉奸出卖,陈世训和一批群众被日军逮捕,不久被杀害。时年47岁。

廖树金(1923~1974)年出生于崖县崖城镇(今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七七“事变后,她毅然加入由***员和进步青年学生陈国风、陈秋鞭等组织的崖县抗日宣传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海南岛解放后,廖树金任崖县妇联会副主任。发动广大妇女参加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土改“和抗美援朝运动。后任自治州联会副主任等职。1974年3月病逝,时年51岁。

林庆墀(1907——1989 ),别名林立,字崇楷,海南崖县崖城镇(今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人。1926年崖县的早期***员之一。带头教育家庭积极支持抗日,帮助部队渡过难关。遭受敌人严重推残;父、母、妻子被日本杀害,妹妹和堂弟在战斗中牺牲,财产被洗劫,房屋被拆毁。在抗日战争中任崖感联县办事处主任,昌感崖联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儋县边区督导团团长。解放战争中任南区临委和南区地委常委、崖县委书记兼县长。一九五八年被诬为地方主义分子,下放劳动,调任佛山市交通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中横遭厄运批斗。获得平反离任后,1989年病逝,崖州人民沉痛哀悼。

新石器时代

付龙园遗址

位于四更镇荣村北面的付龙园上。遗址面积28万平方米,发现于1986年,现大部分已被辟为耕种旱园地,表土部分的文化堆积大部分遭到破坏。从遗址的几处自然断面分析,文化层厚1-2米,有二层堆积L上层发现有贝壳、夹砂陶片、几何印纹陶片和动物骨骼,几何印纹陶多为灰褐色,轮制,纹饰有划纹、方格纹和水波纹等,器型主要是罐和瓮,为汉代文化层。下层发现贝壳、夹砂陶片、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夹砂陶几乎全是素面,以褐色陶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均为手制,器型以罐为主,流行圈足器和桥状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锛。发现的偶蹄类动物肢骨大多有砍刮等加工痕迹,有少量骨器和牛牙,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付龙园遗址是海南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付龙园遗址外东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遗址还有东方新街贝丘

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公里处。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封建社会时代

东方俄贤岭——三月三发源地

俄贤岭位于东方市广坝乡境内,昌化江中游的东北岸,距县城八所镇60公里。三月三盛会即发源于东方市俄贤岭,有着一个当地家喻户晓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石洞是一只乌鸦精的窝。乌鸦精吞吃家禽,作践庄稼,还到处抢掠美丽的少女,弄得周围黎民百姓人心惶惶,不能安居乐业。一天,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上山采野花,被乌鸦精抓到洞里。俄娘的心上人阿贵悲痛欲绝。这年“三月三”,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在山上跟乌鸦精进行搏斗,因功力不敌,被乌鸦精害死了。俄娘闻讯万分悲痛,发誓要杀死乌鸦精。她不露声色,细心寻找机会。有一天,乌鸦精远去归来十分疲倦,睡得鼾声如雷。俄娘悄悄走到乌鸦精身边,拔下头发上的锥子,迅速地扎了乌鸦精两眼。乌鸦精眼瞎了,在石洞里乱冲乱撞。俄娘趁机用阿贵带来的弓箭,一连三箭射进乌鸦精的心窝,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后,俄娘终生不嫁,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唱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俄娘,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此山也得名为俄娘九峰山,并在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周围的未婚的黎族青年男女浓妆艳抹集会于俄贤岭,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举逐年扩大并普遍到海南黎胞住区,成为海南黎胞盛大的传统节日。

俄贤洞原名俄娘洞,洞口在主峰东北面的半山腰,深不见底,曲径通幽。内有3个石厅,可容纳上万人。洞壁凸凹不平,各具其形,千姿百态,耐人寻趣。石厅的下面,有流水旋转,浪折洞崖,响声轰轰,水气濛濛,凄神寒骨,消怆幽邃。这流水源于何处,归于何方,千百年来无人知晓。

俄贤岭1988年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旅游风景保护区。

天南第一泉(汉马伏波井)

天南第一泉为汉代古井,名叫“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为汉砖青石砌成8.2尺方井,后来村民将这口汉代古泉井改砌为圆井,距今已有近2千年悠久历史。该井位于八所镇十所村,该有近2000年历史,村名追溯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统兵南下平定交趾以后,渡海入琼守卫南疆军队第十所的驻地。临海驻防,兵马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组织士兵在村旁“飞来庙”处挖掘出泉水,水质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至今十所村民仍习惯于清晨围井提水饮用,井旁仍镶嵌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立《汉马伏波之井碑》。

“汉马伏波井”被东方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九龙县治遗址

位于感城镇入学村西侧的海滨。这里原有一座九龙山,传说山下藏有九条龙,故县城建在九龙山而得名。据《琼州府志》记载“九龙县自汉元封元年(前110)建府于九龙山”。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立感恩县,但县治仍在九龙县旧址。明正统年间(1436-1449)将县址迁往中和乡(今感城)。九龙县城遗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今尚存有城池的断墙残壁,破砖碎瓦,县城旁边的九龙烽火台,始建于明代,尚存有一米余高的台基。遗址证明了东方是琼州较早开发地之一。

感恩县治遗址

位于感城镇感城村。隋大业三年(607),朝廷在汉代九龙县旧址(今感城镇入学村西,西临北部湾)置感恩县,县治设在九龙山。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县治南迁中和乡(今感城村),筑土城。据《琼州府志》载:“筑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广一丈,高丈二尺,雉七百五十,窝铺二,辟门三。”后因年久失修,倾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复修。感恩县治作为东方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县城历经500余年。感恩当时在城中建有学宫(孔庙)、城隍庙、关岳庙以及政府各衙门。今城墙仅剩墙基,护城河仅城外西南部都尚存浅浅的宽6-8米的痕迹,城内亦仅存学宫(文庙)和关岳庙,其余建筑无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感恩学宫

又称文庙。位于感城镇感城村。始建于宋,原址在今感城镇入学村。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明正统年间迁至今址。明万历十——二十五年(1582-1597)随县治迁往大雅坡(今感城镇生旺村)。万历二十五年(1597)县治迁回今址后重建的。由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棂星门等组成。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时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圣祠。今仅有改建后的大成殿保存下来。明伦堂和崇圣祠除基础外已被改建他用,其余建筑无存。大成殿平面为长方形,抬梁式木结构,有16根柱支撑,面阔五间,18.5米,进深10.5米,重檐歇山顶。殿内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荡然无存。现大成殿为感城镇粮所使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州城遗址

位于东方镇中方村东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提刑王祖道渡海观风,谓黎地广袤,都县稀疏,奏请于生黎之地立镇州以加强统治。其下辖通华、四达两县,扼守着古代琼西通往五指山腹地的交通要道。四年以后即政和元年(1111),以镇州“出差货物不多,中间并无人旅往返”而遂废止。古镇州城为石城,呈正方形,每边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今只见土城,辟东、南、北三门。城墙最大残3.5米,顶宽1米。城墙外有6-8米的护城壕,西北角最深处尚达3米。东门外紧挨护城壕是墓地,城外东南还有砖瓦窑址。现遗址上散布砖瓦碎片,有的瓦片上有戳印痕或文字。出土宋代陶瓮等。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符确故里

位于东方市三家乡居候村西隅。共有4座墓,分别葬北宋进士符确、其父符安会、伯父符安福和祖父符兴臣。符确,原籍文昌(父辈迁居昌化),渡琼七世祖。

据《昌化县志》记载:符氏远祖河南宛丘人,鲁姓。曾任掌管秦国玉玺的“符玺令”,被恩赐“符”姓。过琼始祖符有辰,于唐朝昭宗帝李晔龙记二年(公元889年),奉命渡琼抚黎有功,嘉封世袭“万户侯”,落户文昌昌洒镇淡水村。符确为第六代孙,先后随父移居儋州三都镇和昌化镇州。

符确,昌化人。少年受苏东坡传播中原文化影响,沉静好学,博通经史。宋朝微宗帝赵佶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符确乡试中举第一名,成为镇州“解元”。翌年赴京殿试科考“破天荒”中进士及第,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晚年致仕还乡兴教,为讲学办教育建“大圣堂”、“兴贤坊”,为鼓励后学筹集学费购置盐田。

虞山摩崖石刻

位于东方镇中方村和天安乡陈龙村交界的东方河虞山河段(本地黎民称之为石书河)。石刻刻在河东岸的大石上,共有三处。其一为“大元军马到此”石刻,字大20厘米,直书阴刻,其下有人迹马蹄印。与乐东县尖峰岭“大元军马下营”石刻同一字体,为元代都元帅朱斌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春正月镇压黎民起义后,为了昭示威德而作。其二为“踞石吞流”石刻,学大15厘米半见方,直书阴刻,朱□鉴题,无年款。1923年陈汉光题刻“抚之化之”石刻,字大25厘米见方,横书楷体阴刻。下有17厘米见方的“癸酉秋末至东方村开会”和“陈汉光题”,分两行,均横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元军马屯兵场

大元军马屯兵场位于新街镇附马村。

附马村,有文、吉、符等12个姓氏1600多人,其中文姓据传为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后裔。至今在附近的缺口岭下,仍有一处“大元军马到此”的摩崖石刻,佐证元朝至元七至十六年(1285~1294年),世祖忽必烈多次举兵伐黎,的确来到过东方。岭下附马村东南面的跑马道和练马场正是700年前元佥海北海南肃政廉访司事大都军行部率“大元军马”军屯练兵的场所。

大雅坡县治遗址

大雅坡县治遗址位于感城镇生旺村大雅坡上,依山傍水。明万历十年(1582),为更好地控制黎地和防御海盗,感恩县治从中和乡(今感城村)东迁大雅坡(今生旺村),故感恩县当时也称大雅县。大雅坡感恩县治呈方形,每边长约300米,城墙高约3米,顶宽3米,内土外石,城辟东、南、西三个城门和北部一个小门,城门由三合土砖砌。城外有护城壕,宽5-7米,东部最深处尚达3米。遗址保存一段20米长的石砌城墙,出土衙署宫殿的墙基,明代的砖和瓦当以及陶瓷器。该遗址对研究明代感恩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以及民族关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公坟

楼公坟位于感城镇布磨村东知县岭南麓。楼公,名吉福,黎族峒首,土官。其墓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墓碑刻“感恩县土官知县楼公之坟”。为花岗岩石砌造,由墓和顶的石层两部组成。石砌墓分五层,底四层均为长方体,向上逐层收分,第五则比第四层外伸出4-8厘米,四周成斜坡瓦陇状,坡高4厘米,第五层之上砌歇山顶小石屋。为三进院落。第一进和第二进屋中分别置有石香炉和墓碑,不巧玲珑。第三进无物。该墓曾被盗过。墓身石板也被撬移位数厘米,但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明代的葬制、葬俗和民族问题提供了依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蠓蚁坟

蠓蚁坟位于罗带区月村西干水塘沿岸坡上。墓主高事音,明末感恩县北富乡人(今罗带乡月村)。幼小就谙熟骑射,成人后服役军中,勇略过人。明末“黎乱”,不少村庄遭劫,高事音遂率乡勇征黎,兵败。撤退时驱马入月村干水塘饮水,被追击的黎人射杀于塘中。传说尸首漂到岸上,蠓蚁堆土营葬,故名“蠓蚁坟”。现墓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25平方米。有碑亭,高约3.5米,墓封土高约3米,墓前立石碑3块,主碑中署“大明始祖功著忠勇讳事音高三公之墓”,墓保存尚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道熙墓

王道熙墓位于罗带乡十所村。王道熙(1875-1931),清代北富乡十所村人(今罗带乡十所村),清宣统三年(1911)考取拔贡,初授江西直隶州州判,民国十至十五年(1921-1926)为感恩县两任民选县长,是感恩设县以第一个主政感县的感恩人。从政期间,他兴利除弊,打击贪官污吏,减免苛捐杂税,改革社会风气,提倡办学,为官清廉,政绩可嘉,得到邑人的拥戴。墓建于1931年,由于孙及昌感两县名流捐款营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墓呈方形,券顶砖砌。由墓道、碑林和墓亭组成。该墓“文革”期间被毁。1983年其子孙重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现代

八所“万人坑”

位于八所镇西南部的海滨沙丘。面积约200平方米。1939年秋,日本侵军占领了昌感沿海地区。为了掠夺闻名于世的石碌富铁矿资源,便从其占领区内的广州、上海、江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强抓或诱骗民工及1000多名英国、印度、加拿大等国战俘来到海南岛,为修建石碌矿山及其附属工程石八铁路,八所港及东方水电站充当苦役。其中投入八所港工程修建的劳工就有2万多人。劳工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力和皮鞭下受尽迫害,自1941年3月八所港开始动工修建,至1943年5月建成使用,2万多劳工只幸存下2000人左右。日本侵略者在港口东南方约1公里处的荒滩上,挖了约200多平方米的大坑,将死者全抛到坑里,大坑里层层叠叠地填满了尸骨,这就是“万人坑。”它是日寇侵琼、掠夺中国人民财富、残杀中国劳工的罪证,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被该遗址处的纪念碑被当地政府推倒,正预备重建

横四特司令部旧址

位于新街镇北黎村西南的高地上。北黎,面临有北黎港,是琼西陆海交通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秋,侵华日军占领了昌感沿海的各个港口,在北黎设立了日本横须贺军港第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简称横四特司令部),是日本侵略军在琼西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屠杀日志士的魔窟。日军投降后,此地由国民党部队接管,成为反共反人民的据点。解放后为***驻军某部的营地至今。旧址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现存横四特司令部办公大楼,一间弹药库和军火库。办公楼建于1939年冬,为东洋式建筑,钢筋水泥结构,阔112米,进深15米,中间正门上方有水泥钢筋修建的岗楼,内部则以木板隔成大小不一的日式风格的房间。现外貌基本保持完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麦家祠惨案旧址

位于感城镇感城村西北角的麦家祠内。麦家祠建于民国初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当时,琼崖特委南区军事指挥部(专门负责日伪军受降和扩大武装力量)昌感县委派第二支队第三大队副政委张愚和和昌感联县副县长王廷俊带领新编的第八中队和地方民兵共103人,到感城外围活动,准备接受日军武器。但张、王二人盲目运行,丧失警惕,把部队开进麦家祠驻扎。日伪军拒绝向中国部队投降,伪军和日顽军这时乘机纠集300余人的兵力,突然对麦家祠发动围攻。解放军与敌激战五、六个小时,由于日军的暗中配合,加上中方援兵增援不及,又错误地死守麦家祠不肯突围。结果除4人外,王、张和其余97名战士壮烈牺牲,日伪顽军联合制造了“麦家祠惨案”。旧址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为二进格局,由正房、厢房和走廊组成。正房为面阔三间,进深13檩,硬山顶式砖瓦木结构。外有围墙。1983年,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海南烈士陵墓

位于新街镇北黎村西面的北黎河岸高地上。1950年4月22日,黄竹、美亭大决战后,敌军全线溃退南逃,解放军43军129师一个团行程六百多里,5月1日凌晨2时,向驻守小岭村敌军发起进攻,全歼守敌,这是解放海南的最后一战。50年代,为纪念解放海南牺牲的烈士规章建造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陵墓由正门、墓道、方塔、墓地和纪念碑组成。正门为拱形,高约6米,宽4.4米,两边翼展各8米,拱形横额中间书“解放海南烈士陵墓。两边饰以花草图案,并延伸到翼展。墓道长约100米,中央立一高约4.5米的三层砖砌方塔,顶部对角饰四个大鹏鸟。墓地(陵墓),由水泥建造,略似方形,长13.5米,宽12.8米,高1.2米,中央立纪念碑,高4.5米,顶端饰五角星。正面阴刻”。为解放海南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陵墓外有高1米的围墙和墓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南铁路博物馆

海南铁路博物馆位于东方市八所镇滨海南路港湾大酒店旁,成立于2005年,由原海南铁路总公司(已被粤海铁路收购)办公用地改建。

本文来自作者[涵菱]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16402.html

(16)
涵菱的头像涵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涵菱的头像
    涵菱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涵菱”

  • 涵菱
    涵菱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上古黄帝...

  • 涵菱
    用户080504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