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猫十二宗16字口诀如下:
打宗:由韵生型、由动生力、丹火其内、钢骨其外,是为打宗。
身宗:曲而不折、曲而复返、流水通幽、势如破海,是为身宗。
唱宗:声如洪钟、气如游丝、振韵而生、携律而起,是为唱宗。
做宗:不变为朽、万变则灵、孕灵不息、生息不止,是为做宗。
定义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归园田居(全部诗)
魏伯阳简介
魏伯阳,号云牙子,东汉时期的炼丹家。另一说,伯阳为其字,本名翱。会稽上虞(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生卒年不详,有学者推测是魏朗(?——公元169年)之子。
由于正史没有记载魏伯阳的生平,而收录相关其事迹的道教仙传、经典,都提到他出身于显贵世家,却不肯踏上仕宦之途;喜好闲居养性,对道术十分感兴趣。他曾在长白山遇真人传授炼丹的理论和秘诀,又得到古人所写的《龙虎经》,从中获得深刻体悟。在葛洪(公元283年——公元343年)《神仙传》、王松年(生卒年不详)《仙苑编珠》、张雨(公元1283年——公元1350年)《玄品录》、赵道一(生卒年不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皆叙述魏伯阳试验弟子的故事,他和三名弟子入山炼制神丹,成功之后,他知道弟子们并非全然相信服丹能致成仙,因此以服丹即死的方式考验弟子的向道之心,其中两名弟子因畏惧死亡而离开,只有一位虞姓弟子笃信老师非凡人,最终随魏伯阳成仙而去。今在中国大陆绍兴市上虞区的凤鸣山犹留存魏伯阳炼丹的遗址。现今《正统道藏》中署名魏伯阳的作品,最广为人知的是《周易参同契》,另有《魏伯阳七返丹砂诀》、《大丹记》、《参同契五相类秘要》、〈三关之要〉(见《道法会元》卷77)等,皆属丹经,内容都和炼制金丹(外丹)或身体修炼(内丹)有关。
《周易参同契》约形成于东汉顺帝至桓帝期间,分为三卷,书写体裁不拘一格,行文语气略有差异,前后观点未必一致,因此关于本书的作者,历代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魏伯阳的创作,有人认为是由魏伯阳、徐从事(生卒年不详)、淳于叔通(生卒年不详)合着,也有人认为是魏伯阳集大成之作。在文体方面,既采用四言或五言的韵文,又见长短句交织的散文体和离骚体。书名之中的「参」即三,指周易、黄老之道和炼丹术(炉火),「同」是通、会同,「契」是契合、书契,全书以周易的爻辞、卦象论述炼制神丹的方法,将三者参合、会同而贯通为一。作者在说明炼丹的鼎器、药物、火候和程序时,除了采用易学理论进行阐发,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金丹;强调炼丹和天地运行的道理相同,呈现天人感应的思想;提出人身朽败的原因,又阐述服食金丹能达到长生不死的理论依据。然而全书充满各种隐语,用字古雅,词语晦涩,既有不轻易示人的秘传用意,也有修炼过程中奥妙变化的难言之状,甚至使用相同的词语和概念,谈论的内涵却截然不同。
《周易参同契》乃道教炼丹术重要的奠基之作。据中国学者陈国符(公元1914年——公元2000年)的研究指出六朝时期的外丹术文献几乎未提到《周易参同契》,而唐代以后的内丹文献一再提及此经、阐述其中的观点,如唐末五代的彭晓(生卒年不详)就着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即是对《周易参同契》进行注疏。就连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亦曾化名「空同道士邹欣」撰《周易参同契考异》,对此书评价极高。清朝以前的《周易参同契》注本超过三十种,至今仍有学者对此书加以研究、注释。从中国文化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更是一部了解汉朝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书里除了大量援用汉代易学、黄老学说、炼丹术知识以外,儒家、阴阳五行之说也显而易见,不仅用来解释炼丹过程的现象,还呈现出作者的哲学思想。
对《周易参同契》感兴趣的并非只有汉学家,此书甚至吸引科学界关注。二十世纪后,有化学家、科学史家尝试运用现代知识理解书中的内容,例如将炼丹过程转写为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实验,试图还原炼制丹药的化学反应。公元1932年,赴美留学的化学家吴鲁强(公元1904年——公元1935年)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Tenney L. Davis合作,将《周易参同契》翻译成英文,并发表于著名的科学史期刊“Isis”,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李约瑟(Joseph Needham,公元1900年——公元1995年)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探讨中国的化学及相关技术,其中第三分册提及炼丹术的发展时,更专门讨论《周易参同契》,肯定其对于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周易参同契》被尊为「万古丹经之王」。
撰写者
吴瑞明(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硕士生)
参考文献
1.周启成,《新译神仙传》,台北:三民书局,2004。
2.刘国梁注译、黄沛荣校阅,《新译周易参同契》,台北:三民书局,1999。
3.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4.陈国符,〈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收入《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2012),页434-449。
安史之乱简介
《归园田居》是中国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全文、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全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少时没有追求俗世的风尚,我本性喜爱山野。
不慎掉入纷扰尘网,一去就是三十年。
留鸟渴望旧林,池鱼思念往日的深渊。
我开垦南野之地,守着愚拙回归的园田。
方圆十余亩的房舍,茅草屋子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遮住后檐,桃花和李花罗列在堂前。
远离的村庄中弥漫着模糊的烟雾,墟市里依依不舍。
狗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桑树上鸣叫。
家中庭院没有尘埃的飞扬,空室里余下充裕的闲暇。
在樊笼中久留,终于重新得到自然的回归。
出处:
《归园田居》出自陶渊明的散文集《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他以清新淡雅的文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而著名。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自然、对真理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陶渊明在东晋末年时,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他辗转流亡,多次遭受困扰和痛苦。后来,他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和权位,选择归隐田园。《归园田居》是他在归隐田园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
使用环境:
《归园田居》描绘了陶渊明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篇作品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广为传诵,常被引用和赏析。它极富诗意,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给人启发和反思。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约428年),字元亮,号野狐禅师,东晋末年至南朝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和隐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乡愁、人生等主题的独特感悟而闻名。
陶渊明早年曾从政,但由于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感到失望,于是放弃官职,选择隐居田园,过上了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不仅是与自然亲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和抗议。他通过田园诗的创作,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真实自我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以自然描写为主题,以山水、花鸟、四季等元素为题材,以咏史、咏古、咏怀等形式进行表现。他诗作的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简练悦耳,思想深邃悠远,给人以愉悦、安宁之感,被誉为“陶渊明之风”。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甚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表现得对朝廷极其恭顺,在背后却暗自积蓄力量,广招兵马;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安禄山于755年11月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声,都会吓得纷纷坠落城下。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坡时,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赴成都。太子李亨奔向灵武,同年七月即位,即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于762年得以平息。但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却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的经济受到重创。“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杂胡(混血的胡人),父亲是粟特人,母亲阿史德则是一个突厥巫婆。由于其母认为是战神(一说为光明之神)轧荦山听到她的祈祷才赐下这个儿子,于是就给他取名“禄山”(“轧荦山”的汉译)。
后来阿史德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安禄山也就跟着改姓安了。安禄山聪明多智,长得魁梧白胖,会六国番语,当过互市牙郎(在突厥人与唐人的互市贸易中充当翻译和中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还只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麾下一个小将领的安禄山在与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作战时,因轻敌冒进导致军队溃败,按律应当被斩首。
就在绑缚刑场要被处决的时候,安禄山大呼:“大夫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怜惜他是一员勇将,不忍杀之,遂将他押赴京师,请求朝廷定夺。
玄宗李隆基见安禄山身躯魁梧,又会六国番语,怜惜其才干意欲免其一死。宰相张九龄上书反对道:“军法不可动摇,安禄山有必杀之罪。况且此人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不以为然,说道:“卿如果依照王衍看石勒的眼光看待此人,就会冤枉忠良。”
最终在玄宗的庇护下,安禄山得以赦免。自此之后,安禄山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安禄山身体肥胖,据说体重超过了300斤,他外表很是憨厚,颇会逢迎拍马,很快就取得了玄宗的宠信。
玄宗见他肥胖,曾调侃他道:“你这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啊,竟然如此之大?”安禄山趁机献媚道:“臣这肚子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对陛下的忠心。”玄宗听了大为高兴。
有一次,安禄山见了太子李亨,竟然拱手而不行礼。左右人劝他施礼,他却装傻充愣道:“臣是胡人,不知礼仪,不晓得太子是什么官职。”玄宗道:“太子乃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当由他代朕为君。”
安禄山立马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惊讶地答道:“臣太愚蠢了,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有太子。”
玄宗见安禄山对自己如此忠心,于是对他更加宠爱,加封其为东平郡王,不但为他在京城修建了极尽奢华的豪宅,而且每有珍馐美味都要赏赐给他,连玄宗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最后都认安禄山做了“干儿子”——虽然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
在玄宗的宠信提拔下,到了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已经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手握重兵的众节度使中,以防御东北的安禄山势力最大,统兵马18万,占到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手握重兵,又见内地空虚,老皇帝醉心歌舞美色,不理政事,于是反心渐露。但他还稍有些“良心”,念玄宗待他不薄,想等年事已高的玄宗死后再起兵。然而宰相杨国忠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进程。
百度百科-安史之
本文来自作者[焦建辉]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161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焦建辉”
本文概览:关于京剧猫十二宗16字口诀如下:打宗:由韵生型、由动生力、丹火其内、钢骨其外,是为打宗。身宗:曲而不折、曲而复返、流水通幽、势如破海,是为身宗。唱宗:声如洪钟、气如游丝、振韵而...
文章不错《京剧猫十二宗16字口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