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画家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他16岁就离开学校,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继而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里希特早期的一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巨大作品今天还在那里一个卫生保健博物馆里熠熠生辉。他在杜塞尔多夫拜在德国伟大的现代派画家K·O·格茨的门下继续深造,并与画家希林基·帕列莫、齐格玛·波尔克以及康拉德·吕克结为艺术之友。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当60年代德国激烈争论重新扩军备战时,他画了美国飞机的“野马梯队”,他画了穿上德国国防军制服的“鲁迪大叔”,画了患有痴呆症的“玛丽安妮大娘”。当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宣判绘画死刑时,他就转向抽象画。80年初“新疯狂派”盛行时,他画了静静燃烧的蜡烛。90年代,他展示给善良观众的是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和他妻子圣母般怀抱婴儿莫里茨的肖像画。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画,或是模糊不清的裸体男婴,无论是严谨的彩色田园风光,或是蒙上一层薄雾似的肖像、草地和云彩,都可以隐约地感到复制的现实社会,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特距离的工作风格。法国报刊评论他的作品是“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他极力控制自己,拒绝照搬照套他人的风格,如同“甲壳虫”那样细致地选择每一个主题。在寻找现实后面的世界的道路上,使里希特把绘画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思考”。他抱怨说:“最好的主意经常会完全无法实现。”这是指他曾打算在适当时候和他的朋友康拉德·吕克把集中营遇难者的油画和一些**照片并列陈列出来。这两个不同主题的材料早已收藏在他巨大的名为“地图册”画库里,里希特还没有找到为实施这个打算在道德上或是形式上的解决办法。1995年以来,里希特的15幅油画已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它们也是这次里希特作品回顾展的组成部分。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他对照片和灰色的运用立刻引起了注意,随即着手查阅与他相关的资料,可惜,中文资料如此之少,可见国内对这位艺术家的介绍远远不够。国外情况恰恰相反,里希特已经成为当今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在网上有他的个人网站(英文和德文),同时西方也出版了众多研究里希特的文章和书籍,如Storr,Robert的《GerhardRichert:FortyYearsofPainting》,Elger,Dietmar的《GerhardRichter,Maler》等。中国批评家和艺术家如此漠视里希特的存在,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里希特的创作风格多变,不符合中国艺术家统一的、系列性的创作标准。这也就是说风格多变不符合中国市场需求,艺术家要得就是统一,要得就是个人符号的标签,更进一步说,中国大多数艺术家画的就是个人“符号”;其二,多数人认为里希特不过是个照片画家,画画照片罢了,现在中国艺术家都画照片。
格哈德·里希特《二十五种颜色》 铝板 48.5x48.5cm 2007
以上两个原因或许能使人们察觉到多数中国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弊病之一,即缺少深层次的艺术史逻辑。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艺术都应区别于他人,而具有独特性,这当然是正确的是,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们却把独特性定位在图像的更替上,这就犯了浅尝辄止的错误。艺术史的逻辑是建立在方法论不断更替的基础之上的,而非简单的图像更替。这同时也是批评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中国现在的某些批评家一直热衷于呼吁图像时代的到来和视觉的转向,并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来证明这种趋势,殊不知这都是新瓶装旧酒的伎俩,并没深入到方法论的角度讨论问题。他们紧紧扣住消费时代这个主题来做文章,殊不知却犯了庸俗社会学的错误。从表面上看来消费时代是当代艺术的上下文,但是,一个消费时代的帽子不知遮盖了多少足以表现本质的细节。 里希特带给人们的不是他创作了什么,而是他如何创作的,也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这个方法论之所以有意义,是建立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媚俗的上下文之中。能够带来艺术史转向的并非是图像表面的差异性,而是方法论的置换。里希特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视角。
与康拉德?卢埃格一起,1966年里希特在法兰克福的Patio画廊以极具讽刺性的夸张标题“德国最优秀的画展”又展出了其作品。同一年,他与西格马尔·珀尔克在h画廊,1970年与布林基·巴勒莫在汉诺威市的Ernst画廊举办画展。早期在杜塞尔多夫时,里希特十分重视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及团结。他1964年已记下:“与思维和我相同的艺术家交流——一个团体对我很重要,否则一个人会一事无成的。我们的一部分理念是在交流中开发的。孤立地在一个村庄不适合我,人们依赖他们的环境。在此意义上,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和卢埃格与珀尔克的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成为我所需要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不久,里希特放弃了最初跟随让·弗特里埃(JeanFautrier)及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非形象画风格。早在1962年末,新主题开始吸引住他的注意力。周刊里的媒体摄影提供给他一个用之不竭的、充满崭新的题材储藏。这种题材同时拒绝以前的无形式画对艺术家个人参与的一定要求。另外,题材的媒体性质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如里希特也在其后来的作品组甚至在其1976年起创作的作品,与似乎富于情感的抽象画都显示了这种距离。在60年代的照相现实性画中,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的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1963年画的“秘书”肖像及下一年画的“XL513”白颜色的边带指出该画原始资料的媒体性。在一些其他作品,如1965年彩色画“阿尔法·罗密欧”,格哈德·里希特甚至将样板的文体一部分融合在画里。
本文来自作者[幼菱]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yule/202508-1436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幼菱”
本文概览:这位画家本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他16岁就离开学校,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继而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里希特早期的一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巨大作品今天还在...
文章不错《格哈德·里希特的自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