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隋唐第一猛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小说演义中的人物,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如李元霸的原型李玄霸15岁就夭折了,还没有表现的机会;宇文成都则是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是个虚构人物;至于裴元庆的原型裴行俨虽然勇猛,但在历史中也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甚至不如程咬金。
那么隋唐第一猛将是谁呢?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已经道出了他心中的第一猛将的人选,“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李世民的箭术尚可(玄武门之变一箭射杀大哥李建成),但近身格斗能力极差,正是有了一位执槊相随的猛将,他才有自信说出这番豪言壮语。这位执槊相随的猛将就是尉迟恭!
1.刺翻“飞将军”单雄信
洛阳之战期间,一次李世民带着少量随从在榆窠附近打猎。消息被王世充侦知后,他立即率数万军队来战,手下第一骁将单雄信纵马持槊追赶李世民。要知道单雄信可是骁勇敢战,善于马上用枪,是当年瓦岗军上鼎鼎大名的“飞将军”,李世民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驱马上前,太吼一声,斜刺里杀出,一枪把单雄信刺翻挑下马,然后掩护这李世民且战且退,成功脱险。
2.空手夺槊胜元吉
尉迟恭不仅善于用槊,而且善于躲槊,每次他单骑冲入敌阵,敌人一起用槊攒刺,但丝毫伤不到他,尉迟恭还能空手夺槊,回刺敌人。齐王李元吉也是马上用槊的高手,听说尉迟恭有这能耐,非常不服,想要亲自比试一下。李元吉让人拿掉槊头的,只用枪杆比试,但尉迟恭不以为然,“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
李元吉怎么也刺不到尉迟恭,后来两人又比试夺槊。史书上说“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一般感觉李元吉的武艺不怎么好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李元吉精通武艺,至少远在李世民之上,要不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也不会被李元吉差点勒死了。
这次夺槊给李元吉留下了心理阴影,以至于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勒住李世民时,尉迟恭大吼一声,他随即放开李世民,欲趋武德殿,尉迟恭最终一箭将其射杀。
3.三骑夺御马
虎牢关之战期间,李世民与窦建德两军对垒,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的骢马,在两军阵前来回炫耀。李世民素来喜爱良马,看到骢马后,感叹道:“彼所乘真良马也!”尉迟恭见到秦王喜欢,就提出自己去夺。李世民制止道:“岂可以一马丧猛士。”尉迟恭没有理会,率领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其陈,擒琬,引其马驰归,众无敢当者。”
关于尉迟恭勇猛善战的事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介绍,但毫无疑问尉迟恭是那一时期的第一猛将。连尉迟恭的封号鄂国公都成为勇猛的代名词,朱元璋就曾封常遇春为鄂国公,将其视为自己的尉迟恭!
甘露之变简介,甘露之变背景、经过、影响
1、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2、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
3、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5、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参考资料:
公元835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_、舒元舆、王_、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宝历二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
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甘露之变经过郑李争功郑注和李训商议,待郑注到风翔上任后,挑选几百名壮士,每人携带一根白色棍棒,怀揣一把利斧,作为亲兵。二人约定,大和九年十一月戊辰,朝廷在河旁埋葬王守澄时,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于是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同时奏请文宗,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届时,郑注下令关闭墓门,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全部诛除。计划已经约好,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和王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宁节度使郭行余、河东节度使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和御史中丞李孝本,都是李训所信用的官员,所以,任命他们担任要职,李训只和这几个人以及宰相舒元舆密谋,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甘露之谋壬戌,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不按规定报告平安,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过守卫宫门的宦官向皇上报告。于是,行舞蹈礼,再次下拜称贺,宰相也率领百官向唐文宗祝贺。李训、舒元舆乘机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以便承受上天赐予的祥瑞。唐文宗表示同意。接着,百官退下,列班于含元殿。辰时刚过,唐文宗乘软轿出紫宸门,到含元殿升朝,先命宰相和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到左金吾后院察看甘露,过了很久才回来。李训奏报说:我和众人去检查过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不可匆忙向全国宣布,否则,全国各地就会向陛下祝贺。
唐文宗说:难道还有这种事!随即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走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_,说:快来接陛下的圣旨!王_紧张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一人拜倒在含元殿下接旨。这时,二人招募的私兵几百人都手执兵器,立在丹凤门外等待命令。李训已经先派人去叫他们来含元殿前,接受唐文宗下达的诛除宦官的命令。结果,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_率领的宁兵竟没有来。
计划泄露仇士良率领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察看甘露,韩约紧张得浑身流汗,脸色十分难看。
仇士良觉得很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样?过了一会儿,一阵风把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很多手执兵器的士卒,又听到兵器的碰撞声音。仇士良等人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卒正想关门,被仇士良大声呵叱,门闩没有关上。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向唐文宗报告发生兵变,被李训看见。李训急呼金吾士卒说:快来上殿保护皇上,每人赏钱百缗!宦官对文宗说:事情紧急,请陛下赶快回宫!随即抬来软轿,迎上前去搀扶文宗上轿,冲断殿后面的丝网,向北急奔而去。李训拉住文宗的软轿大声说:我奏请朝政还没有完,陛下不可回宫!这时,金吾兵已经登上含元殿。
同时,罗立言率领京兆府担负巡逻任务的士卒三百多人从东边冲来,李孝本率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从西边冲来,一齐登上含元殿,击杀宦官。宦官血流如注,大声喊冤,死伤十几个人。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呼喊更加急迫。唐文宗呵斥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挥拳奋击李训的胸部,李训被打倒在地。唐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大门随即关上,宦官都大呼万岁。这时,正在含元殿上朝的百官都大吃一惊,四散而走。李训见唐文宗已入后宫,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官服,骑马而逃。一路上大声扬言说:我有什么罪而被贬逐!因而,人们也不怀疑。宰相王涯、贾_、舒元舆回到政事堂,相互商议说:陛下过一会儿就会开延英殿,召集我们商议朝政。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来问王涯三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三人都说:我们也不知怎么回事,诸位各自随便先去吧!仇士良等宦官知道唐文宗参予了李训的密谋,十分愤恨,在唐文宗面前出语不逊。唐文宗羞愧惧怕,不再作声。
血溅长安仇士良等人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等各率禁兵五百人,持刀露刃从紫宸殿冲出讨伐贼党。这时,王涯等宰相在政事堂正要吃饭,忽然有官吏报告说:有一大群士兵从宫中冲出,逢人就杀!王涯等人狼狈逃奔。中书、门下两省和金吾卫的士卒和官吏一千多人争着向门外逃跑。不一会儿,大门被关上,尚未逃出的六百多人全被杀死。仇士良下令分兵关闭各个宫门,搜查南衙各司衙门,逮捕贼党。各司的官吏和担负警卫的士卒,以及正在里面卖酒的百姓和商人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尸体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大印、地图和户籍档案、衙门的帷幕和办公用具被捣毁、抄掠一空。仇士良等人又命左、右神策军各出动骑兵一千多人出城追击逃亡的贼党,同时派兵在京城大搜捕。舒元舆换上民服后,一人骑马从安化门逃出,被骑兵追上逮捕。王涯步行到永昌里的一个茶馆,被禁兵逮捕,押送到左神策军中。王涯这时年迈已七十多岁,被戴上脚镣手铐,遭受毒打,无法忍受,因而,违心地承认和李训一起谋反,企图拥立郑注为皇帝。
王_回到长兴里家中后,闭门不出,用招募的私兵防卫。神策将前来搜捕,到他的门口时,大声喊道:王涯等人谋反,朝廷打算任命您为宰相,护军中尉鱼弘志派我们来向您致意!王_大喜,马上出来相见。神策将再三祝贺他升迁,王_发现被骗,流着眼泪跟随神策将而去。到了左神策军中,见到王涯,王_说:你参予谋反,为什么要牵连我?王涯说:你过去担任京兆尹时,如果不把宋申锡诛除宦官的计划透露给王守澄,哪里会发生今天的事!王_自知理亏,低头不语。神策军又在太平里逮捕了罗立言,以及王涯的亲属奴婢,都关押在左、右神策军中。户部员外郎李元皋是李训的远房表弟,其实李训并没有提拔重用他,也被逮捕杀死。前岭南节度使胡证是京城的巨富,禁军士卒想掠夺他的财物,借口说贾藏在他家,进行搜查,把他的儿子胡抓住杀死。禁军又到左常侍罗让、詹事浑、翰林学士黎埴等人的家中掠夺财产,扫地无遗。浑_是中唐名将浑_的儿子。这时,京城的恶少年也乘机报平日的私仇,随意杀人,剽掠商人和百姓的财物,甚至相互攻打,以致尘埃四起,漫天蔽日。
尘埃落定癸亥,百官开始上朝。直到太阳已经出来时,大明宫右侧的建福门才刚刚打开。宫中传话说,百官每人只准带一名随从进门。里面禁军手持刀枪,夹道防卫。到宣政门时,大门尚未打开。这时,由于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率领,百官队伍混乱,不成班列。唐文宗亲临紫宸殿,问:宰相怎么没有来?仇士良回答:王涯等人谋反,已经被逮捕入狱。接着,把王涯的供词递呈文宗,唐文宗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郑覃上前,让他们观看王涯的供词。唐文宗既悲伤又气愤,几乎难以自持,问令狐楚和郑覃:是不是王涯的笔迹?二人回答说:是!唐文宗说:如果真的这样,那就罪不容诛!于是,命令二人留在政事堂,参予决策朝廷大政方针。同时,又命令狐楚起草制书,将平定李训、王涯等人叛乱宣告朝廷内外。令狐楚在制书中叙述王涯、贾_谋反的事实时,浮泛而不切要害,仇士良等人对此很不满,由此令狐楚未能被擢拔为宰相。
这时,京城街坊和集市中的剽掠仍未停止。朝廷命左、右神策军将领杨镇、靳遂良等人各率五百人分别把守街道的主要路口,敲击街鼓加以警告,同时斩首十几个罪犯,这才安定下来。
贾_换了官服以后,潜藏在百姓家里。过了一夜,感到实在无法逃脱,于是,换上丧服,骑驴到兴安门,说:我是宰相贾_,被奸人所污蔑,你们把我抓起来送到左、右神策军去吧!守门人随即把他押送到右神策军中。李孝本改换六品、七品官员穿的绿色官服,但仍旧系着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戴的金带,用帽子摭住脸,一个人骑着马直奔凤翔,打算投靠郑注。到了咸阳城西,被追兵逮捕。
李训向来和终南山的僧人宗密关系亲近,于是,前往投奔。宗密想为李训剃发,装扮成僧人,然后藏在寺院中。他的徒弟们都认为不妥。李训只好出山,打算前往凤翔投靠郑注,被周至镇遏使宋楚逮捕,戴上脚镣手铐,押送到京城。走到昆明池,李训恐怕到神策军后被毒打污辱,便对押送他的人说:无论谁抓住我都能得到重赏而富贵!听说禁军到处搜捕,他们肯定会把我夺走。不如把我杀了,拿我的首级送到京城!押送他的人表示同意,于是,割下李训的头送往京城。
左神策军出兵三百人,以李训的首级引导王涯、王_、罗立言和郭行余,右神策军出兵三百人,押贾_、舒元舆和李孝本,献祭太庙和太社,接着,在东、西两市游街示众,命百官前往观看。在京城独柳树下把他们腰斩,首级挂在兴安门外示众。李训等人的亲属不管亲疏老幼,全部被杀。妻子女儿没有死的,没收为官奴婢。观看的百姓都怨恨王涯主持茶叶专卖,有的人大声怒骂,有的人拿瓦块往他身上打。
此前,郑注按照事先和李训的约定,率亲兵五百人已经从凤翔出发,到达扶凤县。扶凤县令韩辽知道他和李训的密谋,因此,不加接待,携带县印和下属胥吏、士卒逃往武功。这时,郑注得到李训失败的消息,于是,又返回凤翔。仇士良等人派人携带唐文宗的密敕授予凤翔监军张仲清,命令他诛除郑注。张仲清疑惧不知所措。押牙李叔和劝张仲清说:我以您的名义用好言好语召来郑注,然后设计退下他的亲兵,在坐席把他杀死,叛乱即刻就可平定!张仲清同意,于是,设下伏兵等待郑注。郑注依恃他的亲兵,因而也不怀疑,径直进入凤翔城来见张仲清。李叔和把郑注的亲兵引到门外予以款待,只有郑注和几个随从进入监军使院。郑注刚刚喝完茶,被李叔和抽刀斩首。随即关闭外门,全部诛杀郑注的亲兵。于是,张仲清出示唐文宗的密敕,向将士宣布。接着,杀死郑注的家眷,以及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人和他们的同党,总共一千多人。钱可复是钱徽的儿子;卢简能是卢纶的儿子;萧杰是萧的弟弟。这时,朝廷还不知道郑注已经被杀,丁卯,唐文宗被迫下诏,免去郑注的职务和爵位,命令与凤翔邻近的藩镇按兵不动,观察凤翔城中的动静。同时,任命左神策大将军陈君奕为凤翔节度使。戊辰夜晚,张仲清派李叔和等人前往京城献上郑注的首级,朝廷命挂在兴安门上示众。于是,京城的人心逐渐安定,禁军诸军开始各回军营。
甘露之变影响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官员入朝都与家人辞别,因为说不定何时就会被杀。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问当值学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尧、舜之主也。文宗叹道,朕岂敢比尧舜,何如周赧汉献耳!周墀: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文宗说: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视朝。
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本文来自作者[诗桃]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wiki/202508-207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诗桃”
本文概览:提到隋唐第一猛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小说演义中的人物,如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如李元霸的原型李玄霸15岁就夭折了,还没有表现的机会;宇文...
文章不错《李元冲(关于李元冲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