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泊 北宋中期,赵姓来建赵家庄,李姓来建李家疃。元初,于姓由洪水岚来居。清初并村。村处平泊,有河。931户。
方池泊 清咸丰十一年,王姓由驾山窑来平泊立村,旁有方形水池。47户。
芦子口 明洪武初,徐姓来居,东北山口有古楼,称楼家口。清初,以村南芦子湾易今名。130户。
埠前头 明末,张姓自北洼来土丘南头立村。276户。
新建 清初,于姓由大水泊来古井西立村,称井西。1955年建飞机场,村北迁2公里,改今名。25户。
土埠岭2村 南宋中期, 赵姓自黄县来土岭前立村称土埠岭。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来村北安居,遂分别称前土埠岭(252户),后土埠岭(181户)。
朱家岭 明中期,朱姓来建朱家庄。1981年以村后有土岭易今名。105户。
泊岳家 明末,岳姓自岚宅来泊地佃耕,初称岳家泊。204户。
场西 明末,于姓自河北村(今井南)来柳林旁立村称柳林。1981年以处飞机场西易今名。200户。
井东 明末,刘姓来古井之东立村。94户。
井南 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来河之北岸立村,称河北。1981年以居井东村南易今名。240户。
东北庄 明末,刘姓自今荣成小黄来赵家庄东北立村。110户。
集东 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集迁村东立村。100户。
泊高家 明末,高姓自辛庄头来平泊立村。140户。
杭里 明中期,王姓来“树行”居住,称行(杭)里王家。简作杭里。384户。
屯宋家,180.屯杨家 明初,宋姓由九顶埠,杨姓由云南来屯粮旧址南北建屯宋家(208户)、屯杨家(217户)。西水泊隶于屯杨家。
沟曲家 清初 曲姓自牟平上庄来沟壑之西侧立村。88户。
时埠 明中期,郭姓自马家岭来,傍色卜树林立村,色卜演作时埠。215户。
石夫人后 明中期,毕姓由今荣成东下埠来居,村前有巨石似妇人像。72户。
小沟 明天启时,陈姓建村,多沟壑,因村东北有大沟村,故名小沟。34户。
大沟 宋朝,陈姓自云南来大水泊之东、大沟之北立村,亦称泊东沟。82户。
志门 北宋中期,隋姓建村,村西南陈姓墓前有2石柱屹立成门,方言石柱称“石志子”。120户。
泽上 清初,于姓由大水泊来沼泽北立村。150户。
金家庄 明末,梁姓自今荣成孟家庄来金钱寺南立村。190户。
黄山阳 明末,张姓来黄山之阳立村。125户。
堡子后2村 南宋时, 李姓自今荣成胡屯来寨堡旧址东北立村,称小李家。清初,王姓自福山来村西安居。遂称东堡子后(110户),西堡子后(105户)。
北洼,193.南洼 元末,于姓自文城北宫、张姓自今荣成北港西来洼地立村,以方位称北洼(135户)、南洼(138户)。
三庄 清初,李、许、于三姓分别自泽头、香山、小沟来居,建老石、东崖、沟申家。清末,三村合并。237户。
河清 明中期,曲姓由莱阳来小河之北居住。以“河清海晏”为太平祥瑞的象征。278户。
毕家店 明天启时,毕姓由文城东关来居,以开店为业。108户。
六山2村 明中期, 仲姓由荫子夼南家堂村、张姓由崖头来老六山立村,分别称六山仲家(66户),六山张家(250户)。
庙西 宋朝,张姓来古庙之西立村。278户。
河东乔家 明中期,乔姓自方家疃来凤凰山后,青龙河东岸立村,称山后乔家,1937年易今名。153户。
大河 明天, 王姓自大疃来青龙河东南立村,称大河王家,简作大河。277户。
仁和坊 明初,刘姓立村。后邹姓为修葺文城圣庙捐资多,取圣庙院墙上“仁和坊”三字为纪念。198户。
西南台 明末,姜姓由今乳山县峒岭西小碾来土台上立村,称台上姜家。清初,以位大水泊西南易今名。265户。
南疃 清咸丰时,西南台于姓至村南安居,1958年自治。107户。
场南 清嘉庆时,李姓由今荣成城厢来西南台于姓粮库旁立村,称宅库。1981年以居飞机场之南更今名。86户。
栏杆河 明末,乔姓由方家疃来傍河而居,河岸柳树似栏杆排列。177户。
李家 明中期,李姓自泽头来居,为兴旺称大疃李家,简称李家。1959年修水库北迁1公里。205户。
乐园 明天,杨乐园首先来居。72户。
岐阳 清乾隆时,于姓由河东乔家来建于家庵。清末,以处正岐山阳易今名。105户。
邹山2村 清初,王姓由福建古田来邹山西头立村。1955年,分为东邹山(153户),西邹山(157户)。
迟家河 明初,迟姓傍河立村。212户。
东魏家 清雍正时,于魏自大水泊来守山林,建魏家庄。1981年更今名。161户。
康家庄 清雍正时,于康由大水泊来此为富户守山林。149户。
孤石 明天,张姓自 (同上)头来孤立的巨石西北立村,称孤石张家,简称孤石。138户。
原口子镇辖村:
口子 明中期,荣姓自朱家圈来山口之南建口子荣家,简称口子。483户。
辛庄头 明正德时,马姓来建新庄头,演作辛庄头。1947年毕家店并入。253户。
初家 元末,初姓由北洼一带来居。194户。
小河 清初,蒋姓由河东乔家来小河之东立村。84户。
章子山 明嘉靖时, 王姓由前百凤口来獐子山西南立村。演作章子山。203户。
青石河 明末,王姓由凉水湾来石头河东立村,以河名村。1981年改今名。191户。
新立庄 明末,孙姓从孙家埠来孙氏茔地附近立村,称孙家茔。1945年改今名。39户。
后村 明景泰时,丛姓由文城来古寺驾会院之后立村,以庙名村。清时易名。317户。
岳家 明洪武时,岳姓自云南梯山来居。117户。
陈驾埠 明洪武时,陈姓来土阜东首建陈家埠,演作陈驾埠。355户。
生地 清初,丛姓由今环翠区长峰来开垦生荒。81户。
小庄子 明初,范姓由林家店来建范家店。清时王姓并入,改今名。59户。
崖下 明末,孙姓自江山泊来陡崖下立村。130户。
山前埠 清咸丰时,王姓由小庄子来开菜园,称菜园子。1927年以居四角山前、东有土丘,改今名。29户。
赛家庄 明末,赛姓来鞠家庄3河交汇处立村,称三道河。1952年改今名。100户。
马家庄 元末,马姓由马家汤后来开客店,称马家店。清时易今名。40户。
荣家店 清康熙时,荣姓自口子来建村设店。193户。
岭上2村 明末, 王姓由今荣成十王坟来多青石之岭建村,称青石岭。不久孙
姓自牟平城来居。1940年析为岭上王家(215户),岭上孙家(235户)。
小台,237.大台 元至正年间,姜姓由今乳山县峒岭来天然的石台之东居住;明嘉靖时,刘姓于村东建刘家台。清末分别称小台(170户)、大台(231户)。
五 (正文第36页)地 清康熙时,乔姓由方家疃来居,时共有土地五 (同上)①。102户。
大乔家 明末,王姓自山后王家来居,村西南有石桥,演作大乔家。193户。
洪山 明中期,曲姓由文城来歇驾夼之北立村,称后夼。清末,李姓人众,称李家疃。1981年以北近洪山公路而易名。129户。
歇驾夼 明朝,王姓由八里张家来沟夼居住。每年三月初二,东乡去回龙山赶庙会者,抬“龙母驾”经此必歇息。250户。
洪家庄 元末,洪姓由养马涧一带来居。164户。
方家疃 元初,方姓由洪水岚来居。129户。
瓦屋庄 明末,毕姓由文城来建瓦屋居住。230户。
客岭 明嘉靖时,丛姓自文城来建楼开店,称客楼。清时,以附近多岭演作今名。393户。
下河 清中期,徐姓自徐格庄来小河下游建村。203户。
山后张家 明正德时,张姓自今荣成青山后来佛爷顶后立村。290户。
山后王家 明末,王姓自文城来佛爷顶后立村。395户。
鞠家疃 明末,鞠姓由庙西建鞠家庄。1981年易今名。99户。
山后孙家 明中期,孙姓由斥山来佛爷顶后立村。425户。
团山 清康熙时,王姓从下冷家来尼姑庵旁居住,称王家庵。嘉庆时,以处团山之阳更今名。105户。
村名: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我不知道这样一件事情,枣树坡这个村名,从什么时候改成寺庄村?原因是什么?村民都这么猜想:或许村里以前修建过寺庙?或许村里以前就有寺庙?祖先这么改,一定有他们改的理由。问父亲?父亲说不知道。印象中,我村就是现在这个名字。
明朝洪武三年,始祖身背家佛观音从朔州马邑县徒步走来,为的就是求佛保平安。我想,祖先改名,是否与南观音庙有关?南观音庙在我脑海里没有印象。听父亲说,南观音庙在1958年拆了。拆的原因,好像和修铁路修水渠有关。它的位置,在村西南巷和水渠交界处。
村民回忆,南观音庙坐南朝北,背靠祖坟,面对村庄,圈洞成阁,阁上建庙。在庙西有条石头铺的小路,人们从这条小路进庙敬佛。庙下面是石头砌成的石洞,供人们行走,南观音庙拆后,村民把南观音请到村西奶奶庙内。
人们还说起这么一个故事,意思是说过去,原本没有寺庄村,也没有南窑头,更没有枣树坡。村东白石,过去叫古村,村里有座古寺庙,叫寿圣寺。
据《山西寺庙大全》831页记载:寿圣寺属明朝兴建,始建年代不详,地址在白石村。现存情况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天王殿、龙王庙、关帝庙,保存较完整。”《忻州文史资料》11期127页有如下文字:“寿圣寺,位于下佐乡白石村内,明代建,市保单位。据清乾隆三十八年五月碑记:创建于元皇庆元年。总体布局:大佛殿居中,左右配殿为十八罗汉殿、伽蓝殿;大佛殿前为天王殿,东为龙王,西为关帝庙。天王殿面阔进深各三间,脊檩题记为明成化岁次乙酉年建立。前檐共七朵斗拱,单抄四铺作,余皆为清建。保存较完整。”
寺庄村,原来是寿圣寺院的土地,过去叫田庄子。后来寿圣寺香火旺盛,前来寿圣寺拜佛进香的人越来越多,寺院土地也逐年增加。寺院土地增加了,雇用的佃户,就是给寺院里种田的人,也相应增加。由此,发展成为一个村庄。
《忻州直隶州志》(清修?新印)16卷有这样文字:圣寿寺,一在奇村,一在白石村。寿圣寺,在寺庄村。
我以为,无论从哪方面讲,《忻州直隶州志》要比1995年3月出版的《山西寺庙大全》更权威,更可信。
寺庄村名来历,应该与“寿圣寺”有着直接联系。
此时,从我脑海驶出一辆马车:一个车轮子写着:从枣树坡开往寺庄;另一个车轮子写着:从土窑洞变成瓦房。这辆马车,应该就是识文断字的人们,经常说起的历史。
这就是我的家乡:位于忻州城西南,过去叫城南乡,现在改成豆罗镇。村东一公里是白石村,再往东是苏村、下佐村、豆罗村、关城村,关城村位于系舟山脚下。系舟山,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拴船的地方。《太平寰宇记》记载:“系舟山,尧遭洪水,系舟于此。”系舟山因此得名。由此可知,忻州过去是海底世界。
村南就是北同蒲铁路线,过了铁路,是南窑头,就是前面提到的枣树坡,再往南是五峰山。紧挨铁路,是一条大渠,名叫白石大渠。有人说是白石村黄罗道所修,有人说是明朝政府所修,都没有文字记载。
这条水渠,从阴山引牧马河水,沿牧庄村北从西向东流出,经寺庄村,再流到白石村,长约十华里。村民讲,以前因为分水浇地,三个村庄的人,经常因为用水时间长短,发生打架事情。最后商定一个办法:焚香分水。意思就是开渠时,先点一炷香,根据村子里的人,或者根据村子里的土地,然后根据这炷香烧的长短,来确定一个村庄的用水时间。
河对面是下河北村,形状似“金蛾扑水”,传说还有典故,然而不知,存史待查。西面是火车站,过了火车站是牧庄村,从牧庄村再往西走,就是阴山。《忻州直隶州志》(清修)6卷有这样文字:“阴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牧庄西夏月凝冰积雪。”
人们传说,“阴山吃石”是一个美丽神话。阴山位于忻州城西南二十公里处,在牧庄村西,山势低缓,呈南北走向,北临牧马河,西傍葫芦川,地势险要。令人惊奇的是,两河在阴山以上,河床砂石滚滚,水流混浊,急流澎湃,奔腾不息。从阴山流出,则变得水清砂细,磐石巨物,全然绝迹。相传卵石为阴山所噬,故有“阴山吃石、盂县屙铁”俗语。现实就是这样,阴山以东牧马河的砂子,形状像黄豆,颜色白里透红,人称豆砂。也有人说,因取砂点在豆罗,故取名豆砂。众说纷纭,难辨真假。
阴山上面是庄磨镇。
说起庄磨镇,想起一位名人,他就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前辈。1970年,先生同他女儿(刘粹,小名小麦,1958年出生)来到忻县庄磨公社冯村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劳动改造。先生眼睛不好,村民照顾他,让他只做些拾粪的农活,他总是将骡马粪与土坷垃混淆,难以区别。这时,村民有意将牲畜粪便,放在显眼地方。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拾下的粪便,倒进老人筐里……
先生喜欢唱歌。劳动间隙,就领着大伙儿唱歌,一边打着拍子,然后一句一句地教……村民都喜欢他,称呼他老刘。先生后调到忻县文化馆,经常到图书馆看书,同时也辅导文学爱好者。
先生人如其名,生性刚直不阿。有一次,县委书记到某村参加抗旱。随行的有位诗歌爱好者,当即赋诗一首,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书记抗旱来俺村,山呼水笑齐欢迎。这位“诗人”拿着“大作”,请先生指正。先生略加思考,信手改为:
书记抗旱来俺村,贫下中农齐欢迎;
书记进门喝口水,庄稼比俺渴十分。
仍有讴歌“领导”成分,却没有媚俗的浅陋。
那时我还小,没有见过先生,后来在《小说选刊》1985年3期,看过先生写的小说《先有蛋,后有鸡》,里面有许多我们那儿的方言。比如叫爹为大,叫几棵树为几抱(音为勃)树,叫妈为波(取其音),先生为此创造出一个字,我在电脑上打不出来,这个字是“女”字过来一个“白”字,音为波,意思同妈妈或母亲。还有,人们常说的蹲,我们那儿叫圪蹴。
就连小说里的那个村名,先生竟然起了个:碾庄。这个碾庄,就是把庄磨两字翻了一下。石碾与石磨同属石器,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碾庄,其实就是庄碾,也就是庄磨。这是我的猜测,或许也是先生的别有用心。但是,可以肯定,庄磨这个村庄,给先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对先生是有感情的,否则他不会用“碾庄”这个村名。
附: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小传
公刘,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江西省南昌市人,1927年3月7日出生,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并投身学生运动。1948年初流亡上海,后赴香港参加***领导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广州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军大西南。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了他第一部诗集《边地短歌》。1956年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任职,1957年打成“右派”。1978年返回诗坛,出版诗集有:《在北方》、《公刘诗选》、《尹灵芝》、《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等。1981年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曾任中国作协安徽分会文学院院长。
2003年1月7日逝世。
HI?2?!Dz
本文来自作者[逸尘]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wiki/202508-1953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逸尘”
本文概览:大水泊 北宋中期,赵姓来建赵家庄,李姓来建李家疃。元初,于姓由洪水岚来居。清初并村。村处平泊,有河。931户。方池泊 清咸丰十一年,王姓由驾山窑来平泊立村,旁有方形水池。47户...
文章不错《大水泊镇的所辖村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