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昭燏(1909-1964) 曾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的最杰出代表,与夏鼐先生是同辈人,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中记录的唯一一位中国女考古学家。曾先生出生宦门,是晚清重臣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她十四岁起在长沙艺芳女校学习,1929年考入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于著名文史学家胡小石先生,1933年毕业并于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而后在德国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1938年辞去伦敦大学助教职务回国参加国民政府中央筹备处工作。在中央筹备处工作期间曾先生参加了云南苍山洱海境内考古发掘、龙泉遗址发掘、白云甲遗址发掘以及四川彭山江口地区墓葬的发掘,并参加了考古报告的编写,1943年出版《博物馆》(曾昭燏先生和李济先生合编)。1949年在她和徐森玉等人的坚持下,852箱运往台湾的文物被运回大陆。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先生先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1950年主持发掘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于1957年出版),1956年出版《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与尹焕章合撰《湖熟文化》等等。1964年12月22日曾先生在南京郊外的灵谷寺宝塔上跳塔自杀。
2、 何正璜(1914-1994)
别名玉子,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何正璜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学思想影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1934年何正璜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美术学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国。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参加“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十名考察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与其他团员一起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唐三彩等等。1943年在《说文月刊》上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第一部敦煌学专著,李松先生曾在他的一篇名为《长明的烛光》的文章中认为这是为敦煌艺术研究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3、容 媛(1899-1996)
广东东莞人,生于金石世家,容庚、容肇祖是其胞兄。容媛先生1925年进入中国妇女讲习所(何香凝任所长)学习,1930年在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任中文秘书,1949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员。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容媛先生编纂了一系列的金石、考古学文献目录,其中《金石书录目》一书在学术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目录作用。她还为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石刻〈拓片〉草目》,其条目多达数千种,以及整理但未出版的《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为近代金石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游 寿(1906-1994)
字介眉,高祖游光绎,清嘉庆陕西道检查御史,祖父游宝荣精于金石、书法,父游学诚,光绪十七年举人,主持福宁府“近圣书院”,创立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游寿先生1920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任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1928年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1932年执教福建建瓯中学、厦门集美师范。1934年在济南女子师范执教时收购大批山东碑刻,同年秋就读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这期间游寿先生与文博大家曾昭燏交往甚密。1943年在国立博物院筹备处任职,并对馆藏金石资料进行整理。游先生一生致力于金文、碑刻研究。主要作品有《金文与〈诗〉、〈书〉论证》(1943,《图书月刊》)、《论汉碑》(1945,《书学》)、《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与《晋黄淳墓表跋》(1946,中央日报)、《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1947,《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说豳》(1949)等等。
吴金鼎的简介
考古发掘与研究 上个世纪30、40年代,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云集南京博物院,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他们或独立、或与中央研究院合作,对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古迹、民间艺术,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主持或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考古发掘、四川彭山崖墓考古发掘、河南安阳殷遗址考古发掘、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发掘等。通过收购、拨交、发掘,曾一度集中了全国的一流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上世纪5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的主要组成,曾在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主持或参与发掘了一批文化遗址和墓葬,曾昭燏、尹焕章、赵青芳等主持发掘的南唐二陵、青莲岗遗址等大批墓葬都颇具影响。1954年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以江苏境内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重点围绕区域文化研究,对大型遗址进行科 学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及至2007年底,由南京博物院主持进行的昆山赵陵山遗址(1991)、高邮龙虬庄遗址(1993)、扬州唐城遗址(199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1995)、扬州宋大城遗址(1995)、金坛三星村遗址(1998)、江阴高城墩遗址(1999)、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2004)、江苏句容金坛土墩墓墓群(2005)等十项考古发掘,相继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藤花落、句容金坛土墩墓考古发掘还获得全国田野考古二等奖、三星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三等奖,显示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的实力和水平。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历年整理出版了《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唐二陵》、《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阴阳营》、《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无锡鸿山越墓》等大型发掘报告,尤其是提出的龙虬文化、“青莲岗文化”、“湖熟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曾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承担着江苏省馆藏文物和地面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以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周边省区抢救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自2001年以来先后有“旧纸张保护技术”、“NMF—1防霉剂”、“复方中草药杀虫剂”等14个项目,获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各种等级大奖。 “脆弱纸张网膜加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青铜器保护新材料”、“白蚁防治新药”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民族民俗学调查 民族民俗学的调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机构建置的另一特点,是全国博物馆中唯一设置有民族民俗学研究的机构,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对彝、纳西、苗、傣、僳僳等少数民族的调查,而主要对太湖地区汉族的民俗、民风进行专题调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术活动及期刊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考古学会、民俗学会和吴文化学会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起,以学会为依托,先后开展了“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吴 文化研究”等研究活动。由四个学会合办的《文博通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东南文化》杂志,是国内外文博、考古界的重要学术刊物,连续被评为省内10种优秀社科杂志之一,2001年还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刊物。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博物院立足江苏,放眼全国,主办或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数字博物馆论坛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都获得较好的反响。 出版 建院以来,南京博物院主持编撰了文博、考古图书百余部。其中上世纪30年代曾昭燏、李济的著述《博物馆学》奠定了中国博物馆学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编撰出版的《南京博物院藏宝录》、《新沂花厅——新石期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藏名画欣赏》、《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 、《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都受到学界好评。 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快速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也在变革着人们利用博物馆的方式。199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了信息中心。在规划、建设、维护本院的信息网络和通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文博信息化科研工作。自建立以来在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推动南京博物院进入了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先进行列。2003年,设计、开发的南京博物院网站荣获文化部、团中央、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十家单位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完成了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大遗址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信息中心还受到许多文博机构的邀请,协助数十家博物馆完成了信息化、多媒体展览的规划、设计。 在抗日战争内迁西南期间,一批著名专家云集于此,如李济、吴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进行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南京博物院还编辑出版《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沂南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画选集》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扬州八家画集》、《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苏州砖刻》、《南京博物院藏画集》、《江苏彩陶》、《江苏六朝青瓷》 、《六朝艺术》、《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博物院》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么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数十种图册、专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东南文化》等刊物。
2002年10月15日,南京博物院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
2002年11月中旬-2003年1月22日,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宿迁市文化局、泗阳县广播电视文化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泗阳县三庄乡的陈墩汉墓、大青墩汉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乐器、钱币、印章等一批珍贵文物,并且还发现了由庞大的木质大门、回廊、院子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建筑形态。
2002年4月26日,南京博物院获南京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南京市无碍设施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在江阴佘城遗址发现商代中期公共建筑。图为2号房址。
2002年6月21日,张雪菲同志参加江苏省省级机关纪念建党80周年演讲比赛,荣获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演员二等奖.徐湖平作品《五月的鲜花》荣获一等奖。
吴金鼎著名考古学家,安丘县宋官疃乡万戈庄人。早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继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爱上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历史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至1929年10月,他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2.5公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曾6次前往考察,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掘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撰写并发表了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确立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他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年至1940年,他与曾昭燏、王介忱(吴的夫人)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至1943年,他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于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在齐鲁大学任职期间,仍不忘田野考古,亲自讲授《田野考古学》,并编写了考古学讲义。正当他不遗余力地培养考古人才的时候,1948年9月18日,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本文来自作者[向波]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wiki/202508-1652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向波”
本文概览:1、曾昭燏(1909-1964) 曾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的最杰出代表,与夏鼐先生是同辈人,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中记录的唯一一位中国女考古学家。曾先...
文章不错《中国女考古专家都有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