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第1~6自然段:腊月初旬开始
第7自然段:除夕
第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第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第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扩展资料:
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首先从腊八写到除夕,介绍年前繁忙热闹的景象,重点是腊八、过小年和除夕。
文章一开头主要介绍腊八,写得详尽细致,有声有色。如腊八粥里放了些什么原料,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
接着,写年前的北京,街市的变化。“街上加多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
过小年是一个记叙重点。“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们对小年的重视描绘得活灵活现。
除夕是年前的一个高潮,人人穿新衣、贴门联、挂年画、灯火通明、爆竹声声、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真是红火热烈,充满喜庆气氛。
第二部分从年初一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其中重点是元宵节。这部分把元宵节与除夕元旦作对比,再具体介绍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广场上放花盒,燃火判;满街是赏灯的人流;家里也张灯结彩,还吃汤圆,等等。
最后,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
老舍写此文,是写“闲在”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
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里,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不过年,就不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在文章中,人们看到的“除夕是热闹的”,“元旦是体面的”,“元宵节是“火炽而美丽”的。
过年是传统,过年的方式里沉淀着民族的心理:理想、爱好与追求。在过年的风俗画里,人们能窥见中华民族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丰衣足食、美好欢乐。叙事为主,叙事中隐含抒情是文章的第二个特点。
文章在写作上,风土气和人情味相得益彰。忆苦思甜是文中情趣的主旋律。“祭祖祭神”与“用糖粘住灶王的嘴”;图“吉利”和“逛庙的习俗,隐隐透露出旧社会“怕鬼怕神”的心态,“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
由今昔对比,老舍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
参考资料:
概括如下:
1、盼粥(2-8)
第2-8段写八儿盼望粥快点熬好。作者具体描写了八儿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了八儿盼粥时的既兴奋又急切,还一次次失落的心情。
2、想粥(9-13)
第9-13段写也八儿打着各种旗号分粥,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狡黠。
3、猜粥(14)
第14段写八儿猜测粥的样子,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4、看粥(15-18)
第14-17段也写八儿看粥拟人的手法来粥,与上一段的猜想呼应。
课文赏析:
沈从文写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写的:腊八粥的样子(直接写腊八粥,实写腊八粥)。人们爱喝腊八粥(侧面写腊八粥是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虚写腊八粥)。
第一自然段对腊八粥的概括描写,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也叫“正、侧面描写”的方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腊八粥是美食,人人爱喝。
下的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写的是“等粥”,另一部分写的是“喝粥”。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巴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肚子成小鼓了,是在间接的说,腊八粥是美食,人人爱喝。爹和妈,连陈腊肉都不愿意吃了,说明腊八粥已经满足了他们的食欲,腊八粥胜过美食陈腊肉,还是在说腊八粥是美食。
“喝粥”这一部分与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一样的。
本文来自作者[欣怿]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wiki/202508-164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欣怿”
本文概览: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第1~6自然段:腊月初旬开始第7自然段:除夕第8~10自然段:正月初一第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第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扩展资料:此文先写北...
文章不错《腊八粥分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