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声里斜阳暮

网上有关“杜鹃声里斜阳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鹃声里斜阳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孤”字给我们描述出作者一个人栖居寓所,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孤独,着意渲染旅馆的贬所的凄清冷寞,但实际上是整个晚上在室外站了一夜,身体的温度散失了,在加上一夜没有休息好,感到很冷,所以,“寒”,不仅能让我们感到作者对自然界的感知,还有对自己处境的渺茫和无望而心灰意冷,这样只好“闭”,把自己锁起来,好使自己感到好受点,可面对清冷的四壁,缠绕脑海的苦恼,怎么能感到舒服呢?“可堪”两字,又十分有力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仿佛这个天气也在欺负自己,我本来心就凉了,这个天气还这么冷,让我这么过啊!好像秦观被笼罩在这个充斥天地的惨淡愁云中,无法突破。从晚上的浓雾和朦胧的月色,还有闭馆的春寒,给我们营造了一副春意料峭的气氛,而惨遭迫害的流放的人被这样的气氛深深锁住了,我们已经被这种悲凄的气氛所感染了,而接下来,作者给了杜鹃的表演的机会,杜鹃的凄厉的叫声,打破了这个忧郁悲苦的环境,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杜鹃在这里出现一是验证现在确实是春末了;还有就是杜鹃的叫声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旅居异地的游子听到这样的声音,如何不令人感到愁怅、忧伤。同时杜鹃这样突兀的出现,是作者感情上的一个抗争的表现。就这样作者在馆里待到了,夕阳斜了,只有太阳斜了,才可能从窗户里照进房间里,这样作者也知道了一天就要过去了,而“ 暮 ”,可能还有表示美好的春天已经过去了,还有自己的人生仕途也没有了进展了。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出自哪儿?

“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究竟出自韩翃还是陈羽

--兼析词牌名《踏莎行》

在宋词中,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是我的最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首词是1097 (绍圣四年)作者因卷入党争被贬谪到郴州时写的。全词充满了失路无望的迷蒙情绪,极易引起命运相同者的共鸣,苏轼特别激赏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在秦观去世之后,将这两句词写在扇面上,叹息说:“少游已死,就算一万人也赎不回他一个啊!”苏轼并不是容易被消沉意绪所击垮的人,但秦观的凄伤,却带着那么强烈的感染力,使一生旷达乐观的坡翁也为之恻然不能自已。

《踏莎行》,人们普遍将“莎”读为“shā”,而这里应该念“suō”。这个词牌名,据清朝舒梦兰在《白香词谱》中说:“《踏莎行》本名叫《柳长春》。”《湘山野录》记载说:“莱公(寇准)在早春季节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让乐工演唱。”而《词律》则在《江南春》词条注释得很详细:“这是寇准的自度曲,没有其他人写过这个词牌名。”由此可知,寇准在当时能自创作词调。这首词所吟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可以断定《踏莎行》这个词牌名的创始者是寇准。据《艺林伐山》记载,“踏莎行”这三个字则出自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牌名《踏莎行》的来历于此,是寇准取韩诗取名的。《词律发凡》认为:《踏莎行》、《御街行》、《望远行》等的“行”,是行步之“行”与乐府“歌行”之“行”是不同的,希望大家有所辨别。

而据我考证:“踏莎行草过春溪”这句诗不是出自韩翃,而是陈羽写的,现在能查找到的是出自《全唐诗》卷348第36首陈羽的《过栎阳山溪》: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因贺铸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之句,故名《芳心苦》。又名《平阳兴》、《江南曲》、《芳洲泊》、《度新声》、《思牛女》、《惜馀春》、《喜朝天》、《阳羡歌》、《晕眉山》、《踏雪行》、《踏云行》、《题醉袖》、《潇潇雨》。添字体名《转调踏莎行》,见宋晏殊《珠玉词》。《词谱》卷13以晏殊“细草愁烟”一首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又列别体二种,其中曾觌“翠幄成阻”一首即《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是摊破句法,添入衬字,转换宫调,自成新声。陈亮“洛浦尘生”一首同曾词,唯上、下片第五句各减一字异。

秦观(1049年-1100年),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少年的时候,到徐州拜谒苏东坡。苏东坡很欣赏他的才华,视他为座上宾,并鼓励他去参加乡试考举人。1085年(元丰八年)进士及第。元祐初,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因党争被贬为处州的酒税官。之后,党争加剧,又被流放到郴州,再流放到雷州。徽宗朝赦还,死在回京途中的藤州。

《冷斋夜话》记载:苏东坡和秦观两人,起最初并不认识。秦观听说苏东坡将要路过扬州,就以苏东坡的文风笔调、字体写了一首诗,题在一座山头寺庙的墙壁上。苏东坡看了以后,连自己分辨不出,十分惊讶。后来,孙莘老拿出秦观数十篇诗词,请他斧正时。苏东坡读后,深有感叹地说:“那天我在庙里墙壁上的诗,肯定是这个人的。”苏东坡与秦观在扬州的高邮饮别时,写了一首《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其实,秦观最初拜谒苏东坡实在1078年(元丰元年),当时苏轼正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修筑了一座镇堤的黄楼,秦观为其作《黄楼赋》。苏东坡读后称赞他有屈宋之才,推赏备至,两人生死之谊自此奠定基础。后来苏轼徙知湖州,秦观与之同行。苏轼因“乌台诗案”得罪下狱,被贬黄州,秦观亲自到吴兴探听消息,又写信到黄州慰问。苏轼对秦观也极为关照,被贬黄州的任上,还写信鼓励他应举,并以自己的遭际出发,劝他别涉及新旧党争的时事,以免风波牵连。秦观连试不第,苏轼替他到处延誉,包括向政敌王安石推荐,王安石也欣赏秦观的才华,称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有了前宰相的推誉,1085年(元丰八年),秦观终于进士及第,这时他已经“淹留场屋几二十年”,少年锐气消磨得差不多了。

秦观在政治上有点幼稚单纯。元祐年间,他一再遭到来自洛党的攻击,因为执政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相援,才勉强保住仕籍。后来范纯仁推荐他入秘书省,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推荐者是御史中丞赵君锡。不久,洛党的首领程颐指使门人贾易上奏攻击秦观,说让他任职秘书省是对文馆的一种污辱,赵君锡受到洛党压力也倒向程、贾一边,自责推荐不实,为自己开脱。奏章已上而事情尚未公布,担任尚书右丞的苏辙知道了,告诉了苏轼,苏轼又转告秦观。秦观愤而去找推荐自己的赵君锡,希望他能站在自己一边弹劾贾易,苏轼也派了亲戚王遹去向赵君锡关说,一是指责赵君锡荐举了秦观而又攻击他,未免出尔反尔,一是两浙救灾的事被贾易等人拦阻不行,希望赵向朝廷提出。谁知赵君锡已经完全倾向于洛党,反而在次日奏章里将秦观与王遹来找自己的事全部揭发,并与贾易一起攻击苏辙泄露朝章机密,说苏轼才是背后的指使者,意欲逼迫言臣,离间谏官,掌控朝廷云云。苏氏兄弟也上奏自我辩护,双方交讦,事情闹得越来越大,直至苏轼离朝之后,纠纷尚未平息。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可以看到当时连篇累牍互相攻讦的情景,在这件事里,赵君锡等人的小人表现固不足提,但秦观轻率的去找赵君锡,希望他能为自己出头,反不幸遭到对方的出首,还连累到苏辙被指控泄露机密,在政治上却也是极其不理智不成熟的表现,他过于单纯,过于冲动,也过于信任别人,实在不是混迹官场的料子。

洛党与蜀党的纷争未了,高太后去世,哲宗开始亲政,重新起用新党人物,于是内部还争吵不休的旧党一起再次失势。苏轼作为保守党的知名人物自不能幸免,身为苏轼门客的秦观更加首当其冲,头一个被出调杭州,尚未赶到任上,已经被指控和黄庭坚一道修《神宗实录》失实,罪贬处州,从此开始了一再贬谪,流离至死的坎坷命运。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原词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词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还有: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

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

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关于“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卢智阳]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wiki/202507-3882.html

(15)
卢智阳的头像卢智阳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卢智阳的头像
    卢智阳 2025年07月19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卢智阳”

  • 卢智阳
    卢智阳 2025年07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杜鹃声里斜阳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杜鹃声里斜阳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孤”字给我们描述出作...

  • 卢智阳
    用户071907 2025年07月19日

    文章不错《杜鹃声里斜阳暮》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