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

网上有关“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配线法

1.原理

在定流量抽水条件下,所作的lgs-lgt曲线与 标准曲线形状相同,只是两者的坐标轴间产生了位移 和 而已。

2.操作步骤

1)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 标准曲线,见附图2;

2)在另一同模数的透明双对数坐标纸上绘s-t实测曲线;

3)保持两坐标轴彼此平行,使两曲线在 一组线上重合,如图4-14。

4)任选匹配点记下对应坐标: ,[s],[t],将其分别代入式(4-24)及式(4-24a),可以计算含水层参数T及μ*:

图4-14 越流含水量的配线法

地下水动力学

5)已知 和r可求B及K1/M1

地下水动力学

(二)拐点法

1.原理

(1)求拐点斜率

将式(4-24)对lgt求导数,得

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

由式(4-26)看出,同一观测孔的s-lgt曲线的斜率变化规律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存在着拐点,点(p)的位置由s对lgt的二阶导数为零求出。则

地下水动力学

故在拐点处有:

地下水动力学

拐点时间

地下水动力学

拐点的u值,

地下水动力学

将式(4-28)代入式(4-26),得拐点处切线的斜率为:

地下水动力学

(2)求拐点处降深sp

把式(4-28)代入式(4-24)得:

地下水动力学

根据式(4-24), ,经变量代换:

地下水动力学

将式(4-30)与式(4-31)相加得:

地下水动力学

式(4-32)表明拐点处降深为最大降深的一半,如图4-15所示。

(3)建立拐点处降深(sp)与斜率(ip)的关系式

用式(4-29)除以式(4-32)得:

地下水动力学

该式的右端 值已列入表4-7中。

表4-7 ex,K(x),exK(x),-Ei(-x)和-Ei(-x)ex的数值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步骤

(1)有一个观测孔时

①在单对数坐标纸上绘s-lgt曲线,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值(smax),如图4-15所示,再用式(4-32)求sp;②由sp确定拐点(p)的位置,并从图上读出拐点出现的时间tp值;③作p点处曲线的切线并确定其斜率ip;④根据式(4-33)求出有关数据后,查表4-7确定 , 值;⑤根据 求B, ;⑥求T, ;⑦求μ*, ;⑧求 ;⑨验证,因图解的sp,smax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产生误差,所以必须验证。将所求的μ*, ,T,B等代入式(4-24),并给出t不同值,计算水位降深s值。之后将计算值与实际值对比,若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最大降深值smax,再求μ*, ,T,B等值。直到计算的降深与实际降深值吻合为止。

图4-15 s-lgt曲线

(2)有多个观测孔时

原理:将 两边取对数:

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

该式表明r与lgip呈直线关系,利用观测孔资料可绘r-lgip曲线,用其求取参数。

步骤:绘制每个孔的s-lgt曲线,见图4-16,并从图上确定每条曲线直线段的斜率ip近似地代替拐点斜率;根据各孔的斜率ip作r-lgip曲线,如图4-17所示,应为一直线。取其斜率,得: , ;将图4-17中的直线延长交横坐标于一点,读得r=0时的(ip)0值,把该值代入式(4-34),得:r=0, , ; ;将所得T和B代入式(4-32),计算出不同观测孔的拐点处降深: 。利用sp在曲线上读得tp值,代入式(4-27)得:μ*= ,将各孔的μ*取平均值,可认为是渗流域内含水系统的μ*。

图4-16 各观测孔的s-lgt曲线

图4-17 r-lgip曲线

(一)用二层量板解释二层曲线

由于野外实测曲线是绘在模数为6.25 cm的双对数坐标纸上,纵坐标为lg ρs,横坐标为lg,故实测曲线可用下式表示: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图2-1-35 用二层量板解释二层曲线

将实测曲线与理论量板保持坐标轴彼此平行进行对比,如图2-1-35所示,当一条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重合时,分析式(2-1-61)和(2-1-82),可知理论曲线的原点在实测曲线坐标系中的横坐标为h1,纵坐标为ρ1。再根据右支渐近线的μ2值,便可计算出ρ2 =ρ1·μ2。

当实测曲线均匀分布于两条理论曲线之间时,则需用对数内插法,按对数坐标规律进行内插,确定层参数。

(二)用二层和三层量板解释三层曲线

用量板解释三层曲线时,先用二层量板解释曲线首支(左支),求得第一电性层的厚度h1和电阻率ρ1,当曲线首支渐近线较明显时,可从首支渐近线求得ρ1值。然后,再利用三层量板求第二电性层的厚度h2。由于第二层存在等值现象,故解释三层曲线时,要求已知ρ2,否则只能求出第二层h2、ρ2的粗略近似值或其变化范围。

为了正确地选择量板,还需知道ρ3,以确定μ3。如尾支渐近线明显,则可由实测曲线得到ρ3,若ρ3估计不准,将影响定量解释精度。

现用已知ρ2=18.5 Ω·m、ρ3=750 Ω·m的实测三层曲线,以图2-1-36来说明解释步骤。

(1)求ρ1、h1。将实测曲线描在透明双对数纸上,用相应二层曲线与实测曲线左支对比,当某条二层理论曲线之渐近线与已知参数ρ2一致,且与实际曲线左支重合最好时(轴彼此平行),记下二层量板坐标原点在实际曲线中的位置〔图2-1-36(a)〕,其纵坐标值为ρ1=370 Ω·m,横坐

标值为h1 =22 m,故μ2 ==。

(2)选择量板。参数μ2 =μ3==40.5,即实际曲线应在H——40.5 三层量板中,但该量板在量板册中没有,这时应选量板册中其参数相近的四组量板 H——15、H——50、H——15、H——50进行内插解释,但考虑到本例中μ2 =较接近,估计应在等值作用范围以内,故只选择前两种量板作内插解释 〔图2-1-36(b)〕。

图2-1-36 三层曲线的量板解释

(3)对比曲线。以实测曲线与所选三层量板进行对比,找出与实测曲线重合最好的

三层理论曲线,并记下其参数ν2 ==2,描在绘有实测曲线的双对数透明纸上。如果理论曲线参数μ2 与实际参数不同,则应使曲线的左半部分尽可能重合,且使右支有规律地内插于相邻两μ3 参数的相应理论曲线之间。

由于理论曲线的中段以左部分与实际曲线重合很好,可知所选理论曲线的中间参数与实测曲线等值。

(4)计算中间层厚度。由前述H断面有S2等值现象知: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其中为理论曲线中间层电阻率参数,为理论曲线中间层厚度参数,为实测曲线中间层电阻率参数,为实测曲线中间层厚度参数。故第二层厚度h2 为

图2-1-37 拟合T函数流程图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关于“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努力啊大怀山]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8-21985.html

(11)
努力啊大怀山的头像努力啊大怀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努力啊大怀山的头像
    努力啊大怀山 2025年08月22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努力啊大怀山”

  • 努力啊大怀山
    努力啊大怀山 2025年08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努力啊大怀山
    用户082208 2025年08月22日

    文章不错《利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越流系统的参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