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中,两两相对。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描绘安史之乱时诗人对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什么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句诗中,两两相对。
原诗: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扩展资料: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下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写下此诗。
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赏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
战争连续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断绝,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书抵万金”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宜其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心中愁闷便频频搔首,乃至发落稀疏,连簪子都几乎要别不住了,足见忧愁之深长不断。且于家国之恨外,又见白发衰落、老之将至,更增一层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百度百科——春望 (杜甫诗作)
拟人和对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中,诗人通过赋予花和鸟人的情感,使其具有了“溅泪”和“惊心”的能力,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个人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对偶修辞则体现在诗句的句式结构和意义对称上,增强了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来自作者[邻家星鹏]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8-2022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邻家星鹏”
本文概览:使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中,两两相对。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
文章不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什么修辞手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