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散文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生活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如说到黄花麦果时便以日本的“御形”作比较,“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在记叙紫云英时又引用《俳句大辞典》里的有关记载,强调了紫云英的可爱,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主题思想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撰写。《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作家的思乡之情。
作者一开始便极力地掩盖自己对故乡满怀的深情,紧接着又用理性观照的方式尽力拉开自己与故乡——浙东的距离,然而,在外生活得越久,思乡的情感就越浓烈,故乡的一切为周作人筑起了一个“自救”的精神家园,经过回忆洗涤后的故乡的野菜在作者那平淡无奇的言语中甚至在作者长久以来的心中早已幻化成了美丽、有趣的形象。
《故乡的野菜》从溢出的情感——理性的观照——无言的平淡,为周作人铺设出一条走向平淡冲和的路,那已遥不可及却又清晰可见的故土的一切安抚了他那颗羁于现实的心。总之,到此结束吧,任何语言只会更加拖累情感的表达,到此作者实现了情感的冷却处理,在平和冲淡中完成了对故乡的野菜的追忆。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谈谈周作人早期闲适小品的风格特色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写于1924年2月。19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为周作人演绎出了许多人生的风雨。当时的岁月并不能给作家以平和的生活,总让他羁于现实生活,苦于人生多事。1921年9月,周作人在西山养病后,下山回家。这时“五四”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他的思想和艺术情趣开始发生变化。在他的一些诗文小品中,他坦露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悲哀,表述了自己在矛盾中挣扎的苦闷心情。1923年9月,因为日籍妻子羽太信子的关系,周作人与鲁迅断交,要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从此,怡怡兄弟,成为参商。从“五四”高潮过后,周作人思想上充满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并感到走上歧路的矛盾。在战斗的同时,他又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并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显示出周作人创作风格的开始转变。显然,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谈谈周作人早期闲适小品的风格特色: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小说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故乡情。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我们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到那种淡淡的愁思。野菜不仅是他装载思念的家常特产,更多的是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的载体。
纵观全文,它的基调就是一个字——淡。仿佛没有对故乡有一个很深切的概念,作者开篇便“漫不经心”地说着故乡的“水到渠成”性,说那只是“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为下文介绍故乡的野菜奠定基础。“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买菜——一个日常生活中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却自然而然地导出了文章的主角——野菜。引入自然,除了没有那种为了引入而引入的味道,还有一种坦然的感觉。让我们觉得生活充满回忆,轻轻的触碰便能泛起涟漪。
读完这篇《故乡的野菜》,像是跟作者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说说故乡那些事儿。温和的文笔令人舒服,趣味性的叙述却又能驱走沉闷,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由浅入深的布局,更是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惊喜,使人越读越有味道。
本文来自作者[一条小凝阳]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8-171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一条小凝阳”
本文概览:周作人散文风格: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生活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
文章不错《故乡的野菜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和理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