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出场,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其泼辣的性格。
(2)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3)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4)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言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5)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希望可以帮到你!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能看出哪些人物的性格?
林黛玉初见王熙凤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黛玉纳罕道:
“
这些人个个皆
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
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神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珠
髫,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
上穿着缕
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
“
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
辣子
你只叫他
凤辣子
就是了。
”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
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
这是琏嫂子。
”
黛玉虽不识,
也曾听见母亲说过,
大舅贾赦之子贾琏,
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
“
嫂
”
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
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
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
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
“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
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
身子又弱,
也才劝住了,
快再休提前话。
”
这熙凤听了,
忙转悲为喜道:
“
正
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
一心都在他身上了,
又是喜欢,
又是伤心,
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
该打
!”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
一面又问老婆子们:
“
林姑娘的行
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去歇歇。
”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
第三回,它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历来为评论家所赞赏。
作者在写这个人
物时,让读者和刚到贾府的林黛玉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别人在贾母面前屏声敛气,独有
她不苟言笑,所以,
在人们还未见到她时,
便知道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泼辣的个性。王熙凤出场
后,
作者首先对她的服饰作了精细入微的描绘。
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和他所处的时
代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
审美趣味等,因此,
文学作品对人物服饰
的描写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曹雪芹对王照凤
“
彩绣辉煌
”
的服饰的描绘,
也并非泛文,
有着很
深的寓意。清代言妇女之美,在娇羞媚态,服饰
“
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
而贵与貌相称
”
(李渔语)。曹雪芹写贾氏姊妹,都只有淡淡几笔,如写探春:
“
削肩细腰,长挑
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
”
活然是位形神俱美的女子。作者独让王熙
凤着极奢极丽之服,
浓妆艳饰,
遗体锦锈,
珠光宝气,
过事修饰,
用当时关于美女的标准来衡量,
此等笔墨,明有微旨,与其说是褒赞,不如说是在贬滴。主熙凤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艳丽,不仅反
映了她安富尊荣的富家少奶奶的身份,
还表现出好奢侈、好胜的性格和庸俗的审美趣味。
在对王
熙凤的服饰作了细腻的描写后,
作者又以排偶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她风骚练辣的容貌神情,
文笔简
练,但却极富特征,尤其是对于王熙凤眉形目态的描写,大有深意,既揭示了人物性格,又表现
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丹凤眼,
柳叶眉,原是很美的,
便曹雪芹偏偏把王熙风的丹凤眼写成三角
形,让她的柳叶眉高吊两梢。据麻衣相法,三角眼、吊梢眉是慧黠、狠毒、性巧、通变、邪*之
相。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眉目,显然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
流行观点的影响。
这幅静态的肖像描写极富特色,
它为以后塑造这位外表华丽却生性狡诈的少奶
奶形象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作者写到王熙凤的言行,
更进一步刻画出她的个性。
她携着黛玉的手,
对她的美貌大加赞美,但这赞美最后还是归于对贾母的奉承:
“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
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
。为了表示对黛玉的同情,她
“
用帕拭泪
”
,但当贾母不喜欢她这
样时,她
“
忙转悲为喜
”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是出自他的至性,并非由他人的意志所决定。
“
忙转
悲为喜
”
五个字,形象地说明了王熙凤虚伪势利、阿谀奉承的性格。接下来写王熙凤故作姿态地
对黛玉嘘寒问暖,
对下人指手划脚,这一方面表现自己对黛玉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炫耀了自己在
贾府的地位。这段文字和前面的肖像描写相结合,把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性格写得栩栩如生,
淋滴尽致,使这位凤辣子出场伊始,便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
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
“
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
奶一个示下。
”
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
“
阿弥陀佛!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
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
金哥,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
要娶金哥,
打发人来求亲,
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
又怕守备
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
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贱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
官司告状起来。
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
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
爷与府上最契,
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
打发一封书去,
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一声,不怕那守备
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
凤姐听了笑道:
“
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
”
老尼道:
“
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
主张了。
”
凤姐听说笑道:
“
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响叹
道:
“
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
谢礼,倒象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
“
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
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
老尼听说,喜不自禁,
忙说:
“
有,有
!
这个不难。
”
凤姐又道:
“
我比不得他们扯蓬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
给打发说去的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
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
”“
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
的出来。
”
老尼连忙答应,又说道:
“
既如此,
奶奶明日就开恩也罢了。
”
凤姐道:
“
你瞧瞧我忙的,
那一处少了我
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
老尼道:
“
这点子事,在别人的跟前就忙的不知怎
么样,若是奶奶的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发挥的。只是俗语说的,
能者多劳
,太太因大
小事见奶奶妥贴,越性都推给奶奶了,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
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
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
选自《红楼梦》第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这是从《红楼梦》第十五回里节选出的一个片断,写的是王熙凤主持秦可卿的丧事,送殡到
铁槛寺,
料理善后,
晚间寄居于离铁槛寺不远的馒头庵,
老尼净虚与王熙凤策划,
凭借贾府的势
力,
嗾使长安节度使云光,
强行拆散民女张金哥的婚事,
在第十六回,这对不婚夫妻终于走投无
路,
双双殉情自杀。
虽只是个短短的片断,
却深化了作品批判的主题,表现出作者超凡的艺术才
能。
整个片断都是由王熙凤和净虚的对话构成。
在写人物对话时,
一般人往往只注意人物语言所
要表达什么内容,
却较少考虑当时的情状和人物的面部表情、
心理变化等。
曹雪芹的这段对话描
写,
则既注意人物说什么,
又注意怎么说。
他锐敏而精确地捕捉了富有内在意义的典型细节,
运
用朴素简练的白描手法,
把人物最隐密的精神状态和理活动,
通过其语言和行为暴露出来,从而
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段是由净虚交待张金哥婚事纠纷的由来,
求贾府帮助。
净虚企图在这
件事中拉线搭桥,坐收渔利,她情有所偏袒,心有所依违。分明是张家要攀高结贵,爽约退婚,
才引起守备大闹,打官司告状,
她却偏说这守备家
“
不管青红皂白
”
无理取闹。所以,
出语含糊,
闪烁其词,
破绽百出。言为心声,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声口的具体描摹,勾魂摄魄地展露出这个江
湖骗子卑污虚诈的心灵状态。
但是净虚深知凤姐的贪婪,安排下一块诱饵,
开口伊始,
就交待张
家是
“
大财主
”
,最后又点明,若肯帮忙,
“
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
”
真是大有油水可捞。但凤姐
毕竟心机深细,世情谙练,她既要把银子捞到手,又要不失大家身分,把架子拿足,又要把话说
得冠冕堂皇。于是,
出现了后面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人物复杂而隐密的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
对话和情态的描绘曲传给读者。凤姐心里已有成算,
虽知此事见不得人,也要趁机揽事敛赂,
嘴
上偏说不干这事,但话说得含蓄,开口一句
“
这事倒不大
”
,既隐约向对方做出要干的暗示,又大
吊对方的胃口,
等待移舟就岸;
狡猾的净虚,
心里知道她这套以退为进的把戏,
表面上装着很失
望,似乎
“
打去妄想
”
,脑袋里却在盘算怎么办。她深知凤姐争强好胜的性格,思忖了
“
半晌
”
,使
出激将法,给风姐一个下台的梯子。其实,凤姐又何尝不知道她的计
谋,只不过这正投合了她贪婪、逞能的个性,所以顺势急下,
“
发了兴头
”
,本相毕露,张口就要
三千两银子。要了银子,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声称这银子不过拿给下人,自己并不要。这段文
字,
表面上没有露出一点心理刻画的痕迹,骨子里,
每一句话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
显
示出人物激烈的心灵交锋。
净虚还是一个精通拍马艺术的高手,她接下来对凤姐的吹捧奉承,
既
满足了凤姐逞强好胜的性格,又表示对她
“
金体
”
的关切,
“
一路话奉承的凤姐越发受用
”
了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
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
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
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
歌声婉转,
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
偶然两
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
“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
听,又唱道是: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
“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
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
“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
神摇。又听道:
“
你在幽闺自怜
……”
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
上,细嚼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
水流花谢两无情
”
之句;再词中又有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
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这个片断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作者在这短短的片断之中,生动地表现了林黛玉的精神
世界和内心活动,
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我们知道,
中国古典小说在表现人
物的内心世界时往往把心理描写融化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
而不离开情节对人物心理作细腻的静
态的描摹。
《红楼梦》的这段心理描写也是这样,它生动活泼,充满了行动的节奏,与作品的情
节发展密切相
关。这时,黛玉刚刚和宝玉一起读完《会真记》,听了宝玉
“
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
,你就是那
倾国倾城的貌
”的
“
混帐话
”
。她开始意识到,爱情已经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但是,在
“
一年三百
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的环境里,林黛玉此时的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她感受到了爱情的来
临,
又有些朦胧不清;向往爱情和幸福,但更多的是担心爱情的幻灭而引起的愁情悲绪;
不幸的
身世,更使她觉得孤立无援,寂寞凄苦。她往往望月长叹,对花垂泪,精神上显得特别纤弱,有
着浓重的悲观、
感伤情绪。
如此复杂的精神世界,
也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容易说清楚,但曹
雪芹借悠扬的笛韵,婉转的歌声,把《牡丹亭》的几句戏文送到黛玉的耳中,通过她听戏文时的
精神状态、
心理活动采写出她和杜丽娘在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形象地把这位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但
又苦于不能实现的感伤情怀表现出来。
这个片断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
在于它既维妙维肖地为我
们展示了一位怀春少女的精神世界,
同时还形象地说明了文艺鉴赏的整个过程。
当黛玉听见梨香
院墙内
“
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
时,她只是感受到了某些音乐的美,还没有注意到戏文的内容,这
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牡丹亭》里
“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
良
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这些缠绵的词句,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地吹进了黛玉耳里,触动
了她的心事,于是
“
止步细听
”
“
领略其中的趣味
”
。在表现黛玉欣赏戏文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她
的心理活动。到了第三阶段,黛玉的思想感情被
“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
你在幽闺自怜
”
等诗句激动得不能自已,
心动神摇,
如醉如痴。
这时,
以前读过的感物伤春的词句同时联想起来,
而且显然也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因此
“
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
求红楼梦第三回解析
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这部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是站在林黛玉的角度来描写贾府,通过她的所见所闻将小说人物生活的环境即贾府展现在人们眼前。
一、林黛玉初来荣国府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小段文字将林黛玉的心理描绘得很生动,首先林黛玉“上无父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所以在寄人篱下的情况下,只能小心翼翼,谨慎做事,不能让人挑出错处,授人以柄。贾府非常繁荣昌盛,是“翰墨诗书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在贾府,即使是最底层的仆人,也非常讲排场,因此大小主子之奢侈排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极其敏感的自尊,也有满怀凄凉的自卑。自卑、自尊、谨慎等行为特点使得黛玉的心理颇为复杂,也颇为矛盾。
二、林黛玉会见王熙凤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贾府的等级非常森严,即使是仆人,也要分为三等,更何况主人也有亲疏远近。老祖宗贾母在贾府中是君临天下的地位,不用说一般的仆人,即使是主子们也是沉默不语。然而当王熙凤出场的时候,真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因此,林黛玉对此感到非常纳闷:“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因为贾母正处于晚年丧女的悲痛中,若是这个时候有人高声喧哗,那不是自讨没趣吗?因此不光是主子,就是仆人都要“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这种情况与王熙凤的高声喧哗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王熙凤的非同寻常的行为正显示出了她琏二奶奶那极其特殊的身份,肯定是倍受尊宠的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
三、林黛玉拜见王夫人
林黛玉知道外祖母家与其他的家族不一样,这种不同不仅是表现在富贵的外表上,同时也表现在府中长幼有序,尊卑、贵贱有别上。林黛玉在辞别邢夫人之后,就前来拜见她的二舅舅贾政,到了正内室“荣禧堂”,发现没有人,然后到了东厢房,“老嬷嬷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从座位上也可以看出林黛玉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在小事上也不肯草率从事。等到拜见王夫人的时候,林黛玉发现“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王夫人“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看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按常理说,林黛玉算是客人,因此即使是坐在东边上首贾政的座位也不算是逾越,可是林黛玉仍然没有坐在那里,而是坐在炕下的椅子上,我想此时的林黛玉不想落人口实,惹出一些是非来。其中“料定”二字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特征。
四、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相会
在老祖宗那里吃过晚饭之后,林黛玉陪着贾母闲聊,这个时候,“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对于宝玉这个人,舅妈认为是个混世魔王,把他叫做祸根孽胎。林黛玉认为舅母说的应该不假,要不哪有亲生母亲这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林黛玉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个惫懒人物,懵懂孩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通过这里的描写可以看出林黛玉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因为舅母事先对宝玉有了个评价,使林黛玉认为宝玉这个人不是什么正经的人,对他也不抱好奇之心,所以当要与宝玉见面的时候,林黛玉还是有一丝好奇之心,她认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宝玉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转念一想,宝玉既然冥古不化、赖脸涎皮,那么也没有必要见面,省得招致一身闲气。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宝玉一出场,林黛玉非常吃惊,心想:“好奇怪啊,好像在哪里见过,为什么这么眼熟?”看来舅母有点信口雌黄,所说的话并不能当真。林黛玉没有想到宝玉竟然是这样的玉树临风。“见过一般,眼熟如此。”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心灵感应,这就是所谓的感情上的默契。虽然林黛玉对贾宝玉很惊奇,但是因为初来贾府,她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所以黛玉也就在心里想一下,并没有说出来,否则太唐突了。
综上所述,曹雪芹是一个善于挖掘人物灵魂和内心想法的人。他熟悉生活和人物,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林黛玉孤独、多疑以及恐惧的心理描绘了出来,更加鲜明地突显了林黛玉的思想和性格,因此也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 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 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 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 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 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 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关于“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凝]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7-1099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梦凝”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