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

网上有关“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琴诗》蕴含的哲理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琴诗》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扩展资料

《琴诗》这首诗揭示了琴、手指和琴声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哲学方面来讲,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湛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琴与手指的主观、客观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

从苏轼的书简中,可以探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友人寄赠古琴给苏东坡,苏东坡不识货,于是让来客弹奏,苏轼写出偈语赞叹。但这个偈语却非常绝妙,独有魅力。

什么是“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你在寺庙里烧香,如果是有所求,求财,求名,求眷属,恰恰说明你的贪婪。如果你是去祈求神灵庇护,恰恰说明你的自私。如此自私贪婪的人,怎会不倒霉。

国家寺庙越多说明这个国家的人越贪婪,因为大家拜佛拜的是佛的神力,而并非是对佛菩萨的敬仰之情,大多数都是有所求。殊不知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前段时间河南人花了12亿修了一个大佛,呵呵!12亿劳民伤财仅仅得到的是一个塑像,一件死物而已。想想看如果这钱用来发展经济,能解决多少民生问题,创造多少岗位,多少失业人员又能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如果世间有佛怎会同意汝等如此铺张浪费。

1、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精研佛法,尤其擅长讲解《金刚经》,故又有周金刚之称。但他对于禅宗很是不屑,于是决定要去参学龙潭崇信禅师,借此探一探禅法的究竟。最后在龙潭的指引下终于开悟,把自带的《青龙疏抄》在法堂上全部烧掉,改习禅宗。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据《五灯会元》记载: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此即禅林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公案。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

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僧问:“凡圣相去多少?”师便喝。

2、临济喝

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三年之后,向黄檗禅师参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但是三度参问,三度被打。失望之余,义玄禅师又去参大愚禅师,在其指引之下,方才明白黄檗禅师的“老婆心切”,悟出:“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开悟之后,义玄继续留在黄檗禅师的门下学禅,并在师父的不断锤炼之下,修行功夫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义玄禅师之后住持赵州的临济院,他承袭了黄檗严峻的禅风,所创立的“三玄三要”、“四宾主”、“四照用”、“四料简”、“四喝”等峻烈的禅风,在我国禅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他在接引学人方面惯常用的方式“喝”,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临济喝”。

3、云门饼

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浙江嘉兴人。于广东乳源云门山创建了禅宗“一花开五叶”之云门宗。禅师常以各种方式接引、教化弟子,其中以“云门饼”最为有名。

《碧岩录》中记载:

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糊饼。”进云:“这个有什么交涉?”师云:“灼然有什么交涉。”

此公案又叫做云门糊饼、云门胡饼、韶阳糊饼。文偃禅师以“糊饼”回答佛意、祖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问,而绝不容以思量分别之余地,即显示超佛越祖之言,除著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外,别无他意,故即便是超佛越祖之谈,也不如一个糊饼吃了省些是非。

因此,当再有僧来问,师即以此意对答。如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干屎橛。”僧问:“如何是尘尘三昧?”师云:“钵里饭,桶里水。”举: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4、赵州茶

有人向赵州和尚请问佛法时,他往往不直接和他说什么,而是叫他吃茶去。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

云:“不曾到。”

师云:“吃茶去!”

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

云:“曾到。”

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

师云:“院主。”院主应诺。

师云:“吃茶去!”

(《指月录》卷十;《五灯会元》卷四;《古尊宿语录》卷十四)

赵州茶是赵州从谂的开悟示语。赵州从谂是南岳下三世法嗣,赵州茶警示学人学习佛法不是一个知性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对禅的体验也同样如此,就像要知道茶的味道,你必须亲自去喝那茶。

扩展资料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在自己的境界上,哪里有可得的心呢?偏偏要抓个心,在那里玩心,都是妄用心。禅宗所谓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专讲《金刚经》的法师,还有著作《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

后来,听到下江(长江下游湖南江西一带)有禅宗,不必研究佛经,言下顿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他一听,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灭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

到了湖南,正是马祖门下弘扬禅道的时候。路上饿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卖点心,就进去了。谁知道这个老太婆是行家,看到这个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师的样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来,就要点心吃。

老太婆就问了:“你挑的是什么书?”“《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的。”“哦!原来你就是那位讲解《金刚经》的大法师。”她说:“我的点心不卖,尤其是不卖给你。如果我问你问题,你答得出来,免费供养法师,否则,不卖。”

德山一听,火大了。“什么问题你问嘛!”“你不是讲《金刚经》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一个心?”这下把他问倒了。这就是禅宗,一句话就把他问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点道理,不敢乱来了。这一闷棍把他打闷起来了。

好了,到了江西,见了龙潭和尚。龙潭和尚也是马祖会下的大禅师。德山就讲了“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意思是说龙潭和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过如此。龙潭和尚一听,哦!这个样子啊!“许子亲到龙潭”。

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见,龙也不现,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才亲到龙潭。恐怕你嘴巴讲,你做不到哦!这又是一棍。后来,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烧了。讲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学问再好,逻辑再好,哲学思想再好,佛学再高,才具通天彻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虚,这一点小玩意算什么?有屁用?所以,认为自己著书立说,太渺小了,一把火烧掉了。后来,他不讲经了,提倡禅宗。人家一问道,先打一棍子再说,所以叫“德山棒”。

百度百科-德山棒

百度百科-临济四喝

百度百科-云门糊饼

百度百科-赵州茶

关于“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绮枫]投稿,不代表千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hr8848.cn/cshi/202507-10014.html

(12)
绮枫的头像绮枫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绮枫的头像
    绮枫 2025年07月27日

    我是千泰号的签约作者“绮枫”

  • 绮枫
    绮枫 2025年07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 绮枫
    用户072707 2025年07月27日

    文章不错《苏轼的《琴诗》蕴含什么哲理啊?》内容很有帮助